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Bandura’s reciprocal determinism)

20世紀60年代以後,心理學家班杜拉勒溫模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人的行為是三元(三向)交互作用形成理論。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是建立在吸收了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的有關部分的優點並批判地指出它們各自不足的基礎上,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班杜拉指出:“行為、人的因素、環境因素實際上是作為相互連接、相互作用的決定因素產生作用的”。班杜拉把交互(reciproca1)這一概念定義為“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把決定論(determinism )定義為“事物影響的產物”。

班杜拉在交互決定論中批駁了行為主義者的環境決定論,他們認為行為(B)是受作用於有機體的環境刺激(E)控制的,因此公式為:B=f(E):同時他也反對人本主義者的個人決定論,他們認為本能、驅力和特質等內部事件,驅使有機體按照某些固定的方式行事,即環境取決於個體如何對其發生作用,公式為:E=f(B)。他認為這些都是單向決定論。

班杜拉提出相互作用的三種模式:

環境是決定行為的潛在因素:一是環境確實對行為有影響,甚至產生決定作用的影響。二是這種作用是潛在的,只有環境和人的因素相結合,並且被適當的行為激活時,環境才能發揮這種作用。這種潛在因素包含在行為發生之前,或行為發生之後,要具體分析。在行為發生之前,是因為發生在個體周圍包含在環境中的事物往往有一定的規律。人們可以根據他們和環境交往的經驗歸納出這些規律,並預期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什麼結果,藉此來調節人們的行為。由於人類能認識環境中事物的規律,所以不一定要直接和事物接觸才可以獲得經驗,他們可以觀察別人的行為結果,來調節自己的行為

人和環境交互決定行為:班杜拉指出人既不是完全受環境控制的被動反應者;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完全自由的實體,人與環境是交互決定的。環境中各種外部因素是通過三種主要方式影響自我調節過程。環境有利於建立自我調節功能,從而建立和發展自我反應的能力

行為是三者交互的相互作用環境、人和行為的相互關係和作用,是一種交互決定的過程在行為內部,人的因素和環境影響是以彼此相連的決定因素產生作用的。這個過程是三者交互的相交作用,不是兩者的連接或兩者之間雙向的相互作用。

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點評

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是在眾多的行為因果觀中獨具特色,它的獨到之處就在於把人的行為與認知因素區別開來,指出了認知因素在決定行為中的作用,在行為主義的框架內確立了認知的地位。此外,這種觀點視環境、行為、人的認知因素為相互決定的因素,注意到了人的行為及其認知因素對環境的影響,避免了行為主義的機械環境論的傾向

參考資料: https://wiki.mbalib.com/zh-tw/%E7%8F%AD%E6%9D%9C%E6%8B%89%E7%9A%84%E4%BA%A4%E4%BA%92%E5%86%B3%E5%AE%9A%E8%AE%BA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