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是指個人對四周環境的人、事、物所秉持一種相當持久而一致的行為表現。
由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態度主要包括三個重要成分:
- 認知的成分,是對事物的了解認識或信念;主要是知識的、理性的層面。
- 情感的成分,是對事物的情感,歡喜或愛惡的程度;屬於情感的、感性的一面。
- 行為的成分,表現於外顯行為的部分;屬於實際的具體行動。
態度含有個人的價值與道德判斷在內,是人格的一部分,不容易測量;而態度的三種成分也未必前後一致。因社會環境的期許或家庭教養的影響,個人內在所持的態度不一定真正表現出來,往往會用社會能接受的方式表現。另一種內外不一致的原因是:個人正在面臨某些衝突或困擾,於是知是一回事,行又是一回事。
學者普遍認為態度是後天學習而來的,透過操作制約、模仿、楷模學習等社會化歷程,加上有意的社會增強,逐漸學習而形成。例如學童通常對老師持尊敬的態度、對作奸犯科則持貶抑的態度,都是由學習而來的。
至於態度的測量方法,通常有下列幾種:
- 觀察法:由日常行為表現觀察。
- 晤談法:由結構式或半結構式的訪談來了解。
- 自陳量表法:可用李克特式、語意差別法、項目檢核表、或開放性答題方式,來讓受試者填答,以了解其所持態度,這類量表通常有效度量表(或測謊量表),來檢查受試者是否用心作答。
在學校方面,常用學習態度量表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困擾和了解師生的態度與意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