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計量取向(psychometric approach)

定義

心理計量取向主張人的行為是由許多特質及因素所組成的,他們採心理計量法來確認智力所包含的特質與因素並測量之,故心理計量取向傾向以傳統式的智力測驗來量化智力

理論重點

斯皮爾曼(Spearman)─二因論:

斯皮爾曼主張心智的運作由兩大因素左右:

  • 普通因素(G因素):為個人的普通能力
  • 特殊因素(S因素):為個人的特殊能力

桑代克(Thorndike)─三因論:

桑代克將智力分成三種能力:

  • 抽象智力運用符號表徵進行抽象思考的能力。
  • 機械智力運用肢體感官進行操作的能力。
  • 社會智力人際互動的能力。

卡特爾(Cattell)─智力型態論:

卡特爾主張智力分兩種:

  • 流體智力:為個人的基本能力受先天影響較大,隨年齡增加而下降
  • 晶體智力:為個人經學習後擁有的能力。受後天影響較大,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卡特爾認為智力測驗測得的僅是流體智力,忽略了晶體智力的作用,他的理論開啟老年的智力及記憶力的研究。

賽斯通(Thurstone):群因論

賽斯通主張心智的運作包含七種基本能力,並依此編著「基本心能測驗」。

  • 語文理解:閱讀時理解文章的能力。
  • 語言流暢:用字遣詞與聯想的能力。
  • 數的運算:數字運用與計算能力。
  • 空間能力:感官與空間的運用及判斷。
  • 記憶力:對一般事物的記憶聯想。
  • 知覺速度:觀察與區辨能力。
  • 一般推理:推理判斷的能力。

基爾福(Guiford)─智能結構論

基爾福強調個體的心理歷程,以思考為中心,提出智力結構的動態運作觀點,它主張心智是內容的運作而產生成果,從這三個變項中共產生5*5*6=180種因素:

思考的內容:指能引起思考的刺激原。

  • 視覺。
  • 聽覺。
  • 符號。
  • 文字意義。
  • 行動。

思考的運作:指思考的運作歷程。

  • 認知。
  • 短期記憶。
  • 長期記憶。
  • 擴散思考。
  • 聚歛思考。
  • 評價。

思考的產物:指思考結果的運用。

  • 單位。
  • 類別。
  • 關係。
  • 系統。
  • 轉化。
  • 應用。

基爾福─智能結構論的意義:

  • 強調智力包含心靈的運作
  • 強調智力包含擴散性思考,為創造力的發展開啟研究。
  • 強調感官、社會能力的教育

總結

心理計量學利用特定智力因素所編纂智力測驗為工具,恐將人類的智能窄化,此為他們被批判之處。心理計量學所發展出的智力測驗為一標準化、客觀化的測驗,能看出智力與學習間的關係,對於剛準備學習的兒童而言,心理計量學的智力理論藉由智力測驗提供瞭解兒童的基礎,期望依學生的智力程度設計難易度適宜的課程,達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此為心理計量學的貢獻。

參考資料: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E5%BF%83%E7%90%86%E8%A8%88%E9%87%8F%E5%8F%96%E5%90%91&search=%E5%BF%83%E7%90%86%E8%A8%88%E9%87%8F%E5%8F%96%E5%90%91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