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逐步養成法被定義為透過增強接近最後目標的反應,並消弱先前反應的方式發展新行為。新行為受不同來源及影響形成,有時新行為的出現是因為有一些初始行為受到環境或他人的增強,造成行為的改變。日常生活中逐步養成是很普遍的,以致於我們不見得感受得到。
逐步養成行為也透過五個面向進行:
- 形式:指的是空間變化或反應形式(如特定的動作)。舉例來說,打字與寫字是同一個反應,但是有不同的形式。
- 數量:指的是特定行為的頻率或持續度。
- 頻率:指的是行為在某一段時間內出現的次數。
- 反應度:有可稱為反應時間,指的是刺激出現到反應開始的時間。
- 強度:指的是反應對環境所具備或潛藏的物理力量。
影響有效性的因素
- 指出目標行為,精確定義目標行為有助於未來對接近目標行為的行為進行一致的增強。對目標行為的描述應該指出行為所有的特徵(形式、數量、頻率、反應度、強度)。
- 選擇起點行為,這個起點行為必須是在一定時間內可以被增強的行為,而且應該接近於目標行為。
- 選擇逐步養成步驟,在開始逐步養成方案前,有必要先列出達到目標行為中需要的每個行為。
- 以正確的速度前進,每個步驟間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缺點
- 逐步養成法容易被不懂的人濫用。
- 許多不當的行為都可視為兒子的特殊需求,像是發脾氣、焦躁不安、傷害他人等,而通常都是逐步養成所造成的結果。
- 有些心智障礙或自閉症兒童的缺陷,並不是因為生理或基因問題,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接受好的逐步養成程序。
- 無法適當運用逐步養成法發展適當行為。
參考資料: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E9%80%90%E6%AD%A5%E9%A4%8A%E6%88%90%E6%B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