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一種通過描述、幻想疾病症狀,假裝有病乃至主動傷殘自己或他人,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此疾病得名於德國的一位男爵——閔希豪森男爵(Freiherr von Münchhausen),此人虛構了許多自己的冒險故事,如在月球上漫步,拽著自己的頭髮讓自己升天等。1951年,一篇發表在英國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文章,第一次以孟喬森症候群的名義命名這種症狀。例如,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名35歲的母親凱琳・鮑文(Kaylene Bowen),在兒子才11個月大時,就開始謊稱讓他不斷接受不必要的醫療檢查與手術。
症狀
孟喬森症候群的範圍都很廣。患病者不斷向周圍的人報告自己擁有各類疾病,模仿疾病的症狀,但經診斷後都會發現患者其實無病。有些患者則會篡改醫生的診斷報告,同時對疾病非常熟悉、了解,擁有近乎專業的相關知識。吃藥、打針、住院動手術時非但不反感,反而顯得非常興奮、愉悅。最嚴重的患者則會傷害自己,使自己表現出來的症狀更符合自己所描述的疾病。
病因
具體的病因還不清楚,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問題都會對該病的形成有所影響。曾經有過長期疾病史,曾經在被人照顧中體會到幸福感以及經常被家長忽視的兒童都更容易獲得該疾病。人格障礙也和該病有著很大的關聯,甚至有人認為這種症狀與壓抑性衝動有關。研究患者的病因非常困難,因為他們往往錯誤地描述自己的患病狀況。
診斷和治療
如果病人三番兩次申明自己有病卻又檢查不出任何症狀,同時他所列舉的現象非常具體、精確,近乎於典型症狀。而對其作出進一步檢查又會遭其反對,對其治療照顧卻使其滿意時,該患者就很有可能患有孟喬森症候群。對於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患者來說,則是剝奪其照料權時容易導致其不安。有趣的是,雖然患者喜歡謊稱患有各類疾病同時接受治療,但他們卻不願意承認自己有孟喬森症候群並將其治好。治療該病主要依靠心理治療,特別是疏導和溝通。同時要加強患者和其親屬的交流,限制親屬在其患病時給予過度的照顧。對於該疾病幾乎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治療,要將其徹底治癒也是非常困難的。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F%E4%B9%94%E6%A3%AE%E7%BB%BC%E5%90%88%E5%BE%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