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約 反向制約(Counter-Conditioning)

對平常刺激表現出的異常反應,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視之為不良習慣,此不良習慣,乃是經由古典制約的歷程學到的一種制約反應(平常刺激情境則是制約刺激)。因此,要想革除學得的不良習慣,就得以再學習歷程,將原本即屬平常刺激的敏感性減低,由學得的異常反應,改變平常反應,此種再學習歷程稱為反制約作用。

相互抑制理論(reciprocal inhibition)、系統減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嫌惡制約(aversive conditioning)都包含反制約作用的原理。以嫌惡制約的治療酗酒者為例說明, 可將酒視為制約刺激(CS),將飲酒視為制約反應(CR)。另外,採用一種引起嘔吐的藥物,同視為反制約作用中的非制約刺激(UCS);藥物引起的嘔吐反應,可視為非制約反應(UCR)。

參考資料: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892/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