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伯格 柯柏格 道德發展理論(Lawrence Kohlberg)

Kohlberg 道德發展理論要義在1969年 道德思想與行動發展分期提出了著名的三期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

  • 前習俗道德期(pre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九歲以下兒童面對道德兩難從事道德推理判斷時,尚帶有自我中心的傾向,凡事必先考慮行為後果是否能滿足自我的需求為主,不能兼顧行為後果是否符合社會習俗或社會規範的問題
    • 第一階段避罰服從取向只從表面行為後果的好壞盲從服從權威,旨在逃避懲罰。兒童之所以會服從,不是因為他確實知道它該遵守社會規範,而只表示他惟恐受到懲罰才服從的
    •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只按行為後果是否帶來需求的滿足以判斷行為的好壞。是利益交換的心態,他幫助別人是因為希望別人也幫助他。而且在利益交換時總希望得到者比付出者多
  • 習俗道德期(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九歲以上到成人,面對道德兩難情境時,一般都是遵從世俗或社會規範
    •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取向(乖孩子取向)尋求別人認可,凡是成人讚賞的,自己就認為是對的。社會大眾認可的就是對的,社會大眾反對的就是錯的,此取向是從在家順從父母管教養成的,以後擴大到社會人際關係。
    •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取向遵守社會規範,認定規範中所訂定的事項是不能改變的。是一種信守法律權威重視社會秩序的心理取向,在心理認同自己的角色,在行為上有責任心,以及義務
  • 後習俗道德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在面對攸關道德的情境時,可本諸於自己的良心及個人價值觀從事是非善惡的判斷,而未必完全受傳統習俗或社會規範所限制。
    • 第五階段社會法規取向了解行為規範是為維持社會秩序且經大眾同意建議的。只要大眾同意而建立的。只要大眾共識社會規範是可以改變、修改的增訂合於時宜的習俗或法規。個人的行為合於契約規定者,就是道德行為。
    • 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取向-道德判斷係以個人的倫理觀念為基礎個人的倫理觀念用於判斷是非時,具有一致性與普遍性。此種信念是抽象性的,個人信念的形成來在於良心,信念的基礎是眾所共識的人性尊嚴、真理、正義與人權

參考資料: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E6%9F%AF%E7%88%BE%E4%BC%AF%E6%A0%BC&search=%E6%9F%AF%E7%88%BE%E4%BC%AF%E6%A0%BC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