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滿足指個體為了達成特定目標、獲取渴望的結果,而願意克制衝動,放棄立即的滿足,以換得未來更大滿足的心理特質。該特質是由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與其研究團隊於1960年代設計之實驗 (即著名之「棉花糖」實驗) 所發現。在此實驗中,實驗者給一群年約四歲的幼兒每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立刻把糖吃掉;一是在實驗者離開實驗進行的房間後,若能等到他回來再吃,則可以獲得另一個棉花糖。後續的追蹤研究發現:那些在四歲時能夠抗拒馬上吃糖的衝動,忍受煎熬直到實驗者返回,以獲得第二顆糖的孩子,在青春期階段不論學業或是社會能力皆較同儕為佳。家長發現這些能夠延宕滿足的小孩,較有能力忍受挫折並抗拒誘惑、較有自信、做事專注、善於做計畫、眼光比較遠,也能夠以成熟的方式因應壓力。而這群孩子在學術性向測驗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的得分,也顯著地高於立刻將糖吃掉的同儕。
Walter Mischel進一步分析這些孩子在等待實驗者返回的這段時間,所表現的行為,發現能夠延宕滿足的孩子,其自制力來自於設法將注意力從渴望的物品移開。他們有些會以雙手遮眼或刻意轉身不看棉花糖、有些則利用哼歌來分散對糖的注意力,這些行為反映這群孩子已經懂得使用自我調節策略,來減輕不能立刻得到想要的東西之煎熬。Walter Mischel推論:由於這些策略的使用能提升自制力,讓這群孩子比別人更容易努力不輟,各方面的能力因而得以持續增長。賓州大學心理系教授Angela Lee Duckworthy的研究證實:能夠延宕滿足的自制力,與學業成績間的正相關。她發現八年級學生延宕滿足的能力,在對學業成績的預測力上,遠高於一個人的智力。Walter Mischel扼要地總結其多年來關於延宕滿足的研究發現:所謂的「意志力」,其實就是學習如何控制你的注意力和思想。一旦了解到這點,你就能強化這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