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概念
- 漣漪效應:當教師糾正一位學生的錯誤或提醒一位學生注意其不當行為,會對其他學生產生漣漪效應,使他們行為表現良好。
- 掌握全局:教師應該知道教室裡的任何時刻、每一角落所發生的每一件事。
- 動作管理:使教學活動之間流暢轉換,對一課的教學呈現及班級管理而言是重要的。
- 團體焦點:使用適切教學策略與活動,並讓學生都負有學習的責任,會使學生專注於課程學習,將學生問題行為減到最少。
教學管理理論應用
- 全面掌控的能力(withitness)
- 教師要具有「背後長眼睛」的能力。
- 教師應該知道任何時刻、任何角落的每件事。
- 有效性要包括兩個因素:選擇正確處罰對象的能力與判斷事情的輕重。
- 掌握時間性,要在不良行為出現就實施,擴散或嚴重時已經來不及。
- 同時處理
- 即一心二用。指在同一時間能同時注意兩件事情的能力。
- 教師具有同時處理多重議題的能力是全面掌控能力的指標。
- 進度管理
指教學活動流暢轉換、活動內一致運行,則有助於教室內學生行為的控制,也能使學生專心學習。下列便是課程轉換中常犯的錯誤:
- 急動:意指缺乏課堂教學流暢度與動力,稱之為「轉換太快」,庫寧認為轉換太快有四個原因:
- 插入:指教師突然宣布進行某一活動,但學生並無心理準備接收這訊息。
EX:教數學教到一半突然想到,就拿學習單給學生寫。
- 晃蕩:指一項教學活動未完成就進入另一項,然後再回到第一個活動。
EX:數學教一教想到國語還剩一點點沒教完,就先拿國語出來上,上完又回頭上數學。
- 截斷:教師陷入懸而不決的困境,無法恢復原來安排卻被擱置的活動。
EX:原本想上某些課程,但實際上課時發現學生能力不夠或其他因素而導致老師不確定應該上什麼東西比較好。
- 搖擺不定:教師正忙著一項活動,接著又轉到先前學生以為已完成的活動。
EX:幾十倍幾百倍教完以後,又轉回去再補教一下億以內的數。
- 滯留:意指教師在教學活動間浪費過多的無謂時間。有下列幾種:
- 小題大作:指教師利用一項議題進行教學時,花費比學生理解所需更長的時間,進行滔滔不絕的談話。
EX:教藍色綠色卻扯到政治,浪費了上課時間。
- 本末倒置:指教師著重課程的枝節而忽略了主要內容。
EX:太著重文字形音意的理解,反而忽略了文意的理解。
- 道具滯留:指教師太強調物理環境的事物(例:教材準備)而忽略了主要課程。
EX:如數學課拿積木出來操作,結果整班都在玩積木,課都沒上到。
- 支離破碎:指教師將一個可以完整進行的活動,分割成一些不必要的小步驟。
- 避免厭煩
教師若花太多的時間教同一課,會使學生對該主題產生厭倦,就會發生過度飽和教學的現象。
參考資料: http://blog.ilc.edu.tw/blog/index.php?op=printView&articleId=742199&blogId=3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