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

個體在解決問題時,運用既有的知識經驗,以達到目的的一切心智活動統稱為「認知策略」。此詞的運用始於一九五六年布魯納(J.S. Bruner)等人,用以說明個體控制自身的學習、記憶及思考行為的能力。一般而言,認知策略的研究可分「學習與記憶的策略」及「問題解決的策略」兩部分。

根據認知策略的研究範疇,可將認知策略分為以下四種:

  • 注意力策略(attending strategies):由於外在環境的刺激太多,常人無法注意每個刺激,因此,對於眾多刺激,通常是選擇性地反應極少部分的刺激。同樣的,在短時間內,面對大量資訊時,就必須實行選擇性注意,只讓 「較重要」的資訊進入。所謂較重要的資訊,有時是學習者的判斷,有時則是素材本身的編排就有明顯的線索,來引導學習者的注意力,幫助學習者學習。
  • 編碼策略(encoding strategies):編碼意指學習者在面臨一個新的訊息,可能是名稱、概念時,以不同的形式(具體到抽象),將訊息處理存於記憶的過程
  • 檢索策略(retrieval strategies):檢索策略與前述的編碼策略是相對的,編碼策略是學習者將資訊處理以存於記憶的策略,而檢索策略則是將存於記憶中的資訊,予以有效的檢索出來的策略
  • 解決問題策略(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許多概念及規則學習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在關鍵時刻能幫助個人做成決定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含如何去尋找問題的重點所在,構想可能的解決途徑,能記得嘗試錯誤過程,不再重蹈覆轍,並尋求其他更好的解決方式等。換句話說,這些自我控制的解決問題能力,即是我們思考的認知策略。

參考資料: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454/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