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

在精神醫學的診斷系統中,被歸類為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的疾患。主要的特徵是離開家裡或離開所依附對象(例如父母親)時,會產生過度的焦慮。診斷的依據則分為下列四項準則來評估:

  • 離開家或離開此兒童或青少年所依附對象時,會產生過度的焦慮。所謂過度的焦慮,是指在下列八項焦慮症狀中,出現至少三項症狀
    • 當離開家裡或與父母親分開時,一再出現痛苦。
    • 一直擔心會失去父母親,或擔心父母親受傷。
    • 一直擔心會發生不幸事件,導致和父母親分離(例如迷路或被綁架)。
    • 因為害怕和父母親分開,所以不願意上學或去其他地方。
    • 害怕獨自一個人。
    • 因為害怕父母親不在身邊,以致於不敢睡覺。
    • 反覆做有關分離的惡夢。
    • 當與父母親分離時,會一直抱怨身體不舒服(例如頭痛、胃痛、嘔吐)。
  • 焦慮程度超過相同發展水準的人,且焦慮情形持續至少四週以上。
  • 初次發作於十八歲以前
  • 焦慮帶來很大的痛苦,或嚴重影響到人際關係、學業活動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

通常年紀越小的兒童,出現的症狀也越多。以5至8歲的孩童為例,最常出現的症狀包括過度擔心親人死亡或受傷,以及拒絕上學。而由於此年齡孩童正值進入小學就讀階段,所以拒絕上學往往是父母親最能明顯注意到的症狀,也是就醫求助時的主要問題。

分離焦慮症和拒絕上學行為有密切關係。據統計,出現分離焦慮症狀的孩童中,有70 ~ 80 % 會拒絕上學;而出現拒學行為的孩童中,也有75 % 的孩童出現分離焦慮症狀,所以可以說分離焦慮症是孩童拒絕上學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於拒學行為也常出現於患有社交恐懼症或憂鬱症的孩童身上,所以無法單純由孩童的拒學行為推斷他是否罹患分離焦慮症,這是必須謹慎分辨的。

在分離焦慮症的盛行率方面,大多數研究顯示,整體而言約有4 ~ 5 % 的兒童與青少年會出現分離焦慮症狀,其中以兒童的罹患率比青少年稍高,男女比例則無顯著差異。但家庭的社經地位會有影響,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孩童有較大的罹患機率

分離焦慮症在兒童期最常見的初次發作年齡為7歲或8歲,在青少年則為10歲至11歲。兒童期的分離焦慮症可能會發展為其他焦慮疾患(例如懼曠症),且約有三分之一的個案在初次發作後的幾個月內,會出現憂鬱症狀。青少年的分離焦慮症狀,在成人之後亦可能發展為憂慮症或其他焦慮症。

研究指出,分離焦慮症潛在的發作因素可能有下列三點:

  • 心理及環境因素沒有與父母親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或是父母親過度保護導致孩子無法獨立活動,均會提高孩子罹患分離焦慮症的機率。
  • 學習因素父母親自己在面對與孩子分離時表現出焦慮行為,或是本身較常焦慮不安,均可能透過某種方式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學習到焦慮行為模式。
  • 遺傳及個性因素:研究顯示,父母親本身有焦慮症狀者,孩子比一般小孩更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症狀過度害羞或退縮氣質的孩子也較易罹患此症。

如果孩子具有上述潛在發作因素,再遭遇到生活上的突發壓力事件,例如受到驚嚇、搬新家、進入新學校,或是家人生病、離家等,即可能引發分離焦慮症狀。

由於以藥物治療分離焦慮症的效果並不顯著,因此臨床上所發展出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為主;如果個案的情緒狀況很不穩定,則會先以藥物穩定個案,以便讓他順利接受心理治療。

近年來,較常應用於分離焦慮症個案的心理治療取向有下列三種:

  • 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讓個案察覺自己不合理的負面想法,減輕焦慮的程度,進而導致行為上的改變。
  • 家族治療父母親和個案一起接受治療,可以讓個案在覺得安全的環境之下,更容易分享內心的擔心和焦慮的情緒;尤其當父母親本身具有焦慮傾向時,更能因父母親同時獲得治療,而加速減輕個案的情緒困擾。
  • 遊戲治療:由於分離焦慮症個案中有許多是8歲以下的孩童,語言發展上還不成熟;更由於分離焦慮症個案進入陌生情境時,通常非常焦慮不安,與治療師很難建立信任關係。因此透過遊戲為媒介,往往能有效降低個案的焦慮與防衛,並提升個案的自我效能

分離焦慮症若能及時發現,治療的效果是相當不錯的;若再加上家長的配合,則對於個案生活的負面影響絕大部分都能夠消除掉,也能避免將來發展成其他棘手的精神症狀。對於分離焦慮症有進一步的認識之後,相信各位老師及家長更能幫助這些孩子,重新拼湊一個安全而溫暖的世界。

參考資料: http://www.doctoryin.com.tw/mind_bookstore_file/dr_chen_bookstore/separation_anxiety%20.htm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