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重建取向是一個內涵不十分清晰的概念,有人用它來泛指與泰勒課程原理、課程領域中的行為主義傾向(如行為目標、定量評價等)這類傳統相對立的各派學術觀點,也就是將課程理論中所有非主流(即不同於以泰勒為代表的傳統課程觀)的觀點都包括在內。根據概念重建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平納的見解,課程領域中的概念重建取向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
這個階段有兩個重點:第一,強調所謂的「再生產」理論,即通過學校課程再生產社會,代表性觀點有阿普爾的《隱性課程與衝突的性質》一文,其核心概念是「隱性課程」。第二個重點是自傳式的課程研究,代表性的觀點反應在平納的《自傳與自我的建造》。這個強調學校課程之個人經驗的重點,是由於對經驗的各個方面和對性別的研究而興起的。
第二階段是90年代以後。此時課程的概念重建,主要表現在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傳統的重點–課程編制。第二,公立和私立的中小學的課程也發生了變化。
概括起來,概念重建課程論者有以下特點:
- 他們意識到各種不同研究範式之間的差別,所以花大量精力來闡述不同形式之課程探究的認識論基礎。
- 關注不同性別、種族、社會經濟階層對學校之是再生產的影響。
- 重視經驗的行動,而不是課程。
- 強調前意識過程,把精神分析學派的學說引入課程。
- 從文學、藝術以及現象學、存在主義、批判理論中吸取觀點,而不只是從哲學中衍生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