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夢,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以及應激狀態頻發等。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與成人相異,兒童(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幼童)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孩童患者亦較少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但對創傷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體現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有時候也會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結果,而非病患心理狀態原本就有問題。
大多數人不會因經歷創傷事件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經歷非人身侵犯性創傷(例如事故或自然災害)比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經歷因人際互動而造成創傷(例如強姦或兒童時期受到虐待)的人更容易出現這類的反應。強姦受害者近半數都會有這類的反應。在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以患者在經歷創傷事件後出現的特異性症狀為基礎。
若患者有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早期症狀,可以進行針對創傷的行為認知治療以進行預防,但若針對所有受到創傷者進行治療,無法達到預防的效果。目前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主要方法為心理諮商與藥物治療。以個人或是群體方式進行的一些心理治療方式可能會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一些療效。選擇性血清素回攝抑制劑(SSRIs)類抗抑鬱劑是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一線藥物,半數患者在服藥後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及心理治療。目前還不確定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是否會對患者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其他藥物缺乏其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效的證據,甚至苯二氮䓬類藥物的使用還會使病情加重
在美國,每年約3.5%的成人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約9%的人會在其一生的某階段中患上此症[1]。在其他國家,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每年佔整體約0.5-1%[1] ,而在武裝衝突頻發地區之比重可能會更高。總體來說,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 迄今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最早文字記載可追溯至古希臘時代。兩次世界大戰使學界增加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研究,期間此疾病有許多不同稱呼,包括「彈震症」(又稱:砲彈休克症,英文: shell shock)及「戰爭性神經官能症」(combat neurosis)。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稱呼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被使用,其命名主要受越南戰爭後美國退伍軍人相關診斷影響。1980年在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認正式認定為一種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