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隱喻 教師圖像(Educational Metaphor)

教育隱喻是指以具體的自然界之事實,隱約地比喻或類推兩個教育概念間的相似性,但非兩者的同一性。一般來說只是「假定」、「推測」兩個教育概念間存在著某種相類似關係,在未獲證實時,或許並無任何認知意義,但在證實後,便有其認知內容,可以從字面來加以解釋

教育的本質意義,很難界定清楚,所以常藉隱喻來說明教育的涵義,常用的如下:

  • 接生:意謂教育就如產婆為產婦接生一樣,是由內而外的引出、發展,而不是由外而內的注入灌輸。教育即啟發學生心智的歷程。此種隱喻假設人類具有先天觀念和原則,無法作客觀學理的核證或否證,只能當作一種教育信念。此種隱喻源自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
  • 塑造:即教育是心靈的塑造或人格的塑造,其過程有如塑造泥土或陶土。為經驗主義行為主義的看法,隱喻肯定教育的功能,可塑造兒童或青年之品德或身心。
  • 雕刻:意謂教育就如雕刻家雕琢一塊石頭或美玉,教師是心靈的雕刻者或人格的雕刻師,教師應注意學生身心、能力之特質與差異,因材施教
  • 生長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強調「教育即生長」,屬此種隱喻。將教育比作生物之發展生長。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將受教者當作生命的學習主體,注意到學習者主動求知的興趣、需要及活潑的身心生長與發展,有任其生長之意

隱喻與明喻不同,明喻通常不包含假借意義的名詞,一個明喻時常作一種精巧的比較,比較情境與討論的情境相似,但比較的兩方都明白地陳述,而不是用一個做另一個來象徵。

教育即旅行:

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家蒙田(Montaigne)提出
旅行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強調旅行與生活教育的關係。
旅行可以使心靈運作於觀察新又前所未知的事物上,提供孩童增廣見聞、擴大視野。
學習外語有事半功倍之效,語言是一種習慣。
旅行可以充實歷史、地理及自然等具體知識。
用學習的眼光看旅行,他說人生如旅途,無起始亦無終點,其本身是過程也是目的

教育即生產:

巴比特(Bobbitt)主張:「教育即生產,課程編制應以科學方法分析社會中的成人生活作為依據。」
以成人及社會為本位的課程

教育即鑄劍

教育即鑄劍─表示教育過程如同鑄劍一般的千錘百鍊與勤勉努力,意同於精粹主義的教育理念。

精粹主義主張「教師權威」「教材位居教育歷程中心的地位」以及學習之本質有時「違反學習者的意願」等立論,皆為注重「外塑」或「鑄造」之價值的明證,與注重「由內而外」之說的「接生」隱喻,抱持對反的教育立場。

教育即撞(扣)鐘

撞鐘的意思是重視受教者的自發性,學生向老師提問老師才回答。學生問一,老師回答一,學生問的深入,老師就回答的深入。像撞鐘一樣,(學生)撞的大力(老師回應的)聲音就大。

參考資料: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