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學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認知學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乃將傳統學徒制的方法和精神應用到學校教育中,有關於閱讀、寫作及數學等認知領域的教學之主張。

在傳統學徒制,學徒於知識和技能所存在的真實情境脈絡之中,透過觀察(observation)、實作練習(practice)、反思(reflection)及師傅之教導(coaching)等方式,進行學習。透過觀察,學徒會在心中形成完成某一工作任務之概念模式(conceptual model)。此概念模式不但會對學徒之實作練習產生引導作用,還能讓學徒得以理解師傅之回饋與暗示。而透過不斷的觀察及師傅的引導,學徒會藉由反思比較自我之表現和師傅或同儕的知識與技能之差異,進而更新先前之概念模式及調整後續之實作行動。過程中,師傅可能透過說明、示範或暗示之方式,提供學徒所需要之支持性的鷹架(scaffolding),以協助他們學會完成工作所需之種種技能。而當學徒逐漸掌握某一技巧與知識,師傅會跟著漸漸減低他的參與、引導和協助,並引導學徒學習更為複雜、重要與核心之技能。經由此種方式,某一領域之學徒會慢慢的由生手進展到如該領域之專家一樣,能全盤的掌握各項知識和技能,且能實際用以解決此一領域之問題

運用傳統學徒制之特質與精神,認知學徒制強調教師在進行閱讀、寫作或數學等領域之教學時,須將自我內在執行任務之心理歷程外在化,如將完成某一文章大意摘寫或解決某一數學問題之心理運思歷程配合實務之操作,用口語大聲說出和呈現,以讓學習者得以瞭解、觀察、模仿和學習。因在傳統學徒制裡面,師傅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之過程和技巧,學徒可觀察得到,但教師完成閱讀與寫作活動或解決數學問題之心理歷程,學生卻無從得知。

除了將自我內在心理運思歷程外在化,教師還須讓學習者進行實作練習的活動,且引導他們反思自我之表現和專家的表現(如優秀同儕或教師的行為展現)之差異,並據以擬定後續行動修正方向。另教師還可透過讓學習者闡明自我執行任務之歷程、評論同儕之表現,或向同儕說明「可如何」及「應如何」完成某一任務之方式,強化他們的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即「可如何」及「應如何」完成某一任務之概念模式。同時,教師也應在學習者逐漸掌握完成某一任務執行要領時,逐漸撤除他所提供具引導和協助作用之「鷹架」,並進一步引導他們學習其他更為核心、複雜與重要之技能

因此,認知學徒制強調技能(如閱讀、寫作或問題解決策略)的學習及後設認知的培養,且認為教師應逐步增加學習任務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示範、教導、提供支持性的鷹架及逐漸撤除參與和協助,以及讓學生進行實作練習、反思、闡明與探究等活動,則為教師可運用之方法。

參考資料: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25/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