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教育學 批判教學論(Critical Pedagogy)

介紹

源自於批判理論解構主義新馬克斯主義,強調教室應該成為一個智識抗拒(intellectual resistance)的戰場,用以對抗社會對於個人之角色、生活與主體性的界定與建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此一理論的教師,基本上是期望透過正式教育而促進民主文化的實現

批判教育學的主張與目標

教育的功能不僅是產生知識,也在製造各「政治主體」(political subjects)。因此,學校必須運用批判教育學以發展民主教育

後現代教育理論及批判教育學必須以「倫理道德」做為中心關切議題。

批判教育學必須關切後現代社會所注意的「差異」議題(例如性別、族群),並藉此促進社會的改革與轉變。學生必須知道「差異」聲音與認同的社會建構歷程為何,了解這些差異現象和歷史與社會勢力的關係為何,並且知道如何運用這些差異以促進社會改革。因此,學校課程教學應該更符合民主社會的理念,以促使「差異」能夠平等的發聲

在課程教學中運用批判性語言,以對抗課程教學中的大型敘事(grand narratives),並表達對於差異的關切

分析傳統課程教學之中所忽略的「差異」為何,並且比較分析各種相互矛盾的對話,藉以創造新的知識形式。因此,教學乃是一種政治活動,目的在對抗大型敘事的霸權。

後現代的批判教育學應該透過「分析和可能性之語言」的運用,協助教師與學生發展變革的意識。換言之,一方面針對現狀進行批判,另一方面則發展社會改革所最需要,最關鍵的可能性

在批判教育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扮演一個「轉化的知識份子」。教師不應侷限自己在學校活動之內,他應該積極參與社區的民主政治活動,傳達他們的聲音。批判教育學應該協助教師與學生檢討種族主義、性別主義、階級主義,使被邊緣化的弱勢團體能夠發聲,藉以找出社會改革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http://163.28.84.216/Entry/WikiContent?title=%E6%89%B9%E5%88%A4%E6%95%99%E8%82%B2%E5%AD%B8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