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對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形成獨特的價值觀念與行為型態。這種學生獨特的價值觀念與行為型態,稱為學生次級文化。學生次級文化是學校文化中的一部分,可能與成人文化相符,也可能與其相違。
有關學生次級文化的研究,約可歸納為四類:
- 有關青年文化存在及其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傾向的研究。此類研究發現,在部分學生團體中,學業成就並非學生獲得社會地位的因素;男生運動及女生的人緣反為其獲得社會地位的主要因素。研究者將此種現象稱為青年同儕的反智主義。
- 與反智主義相反的研究。此類研究發現,學生次級文化雖然存在,但不一定具有反智主義的傾向。青年人不一定反對學業成就,其價值觀念也不一定與成人價值觀念相違。
- 有關學生次級文化影響因素的研究。此類研究發現,學生次級文化所受影響因素及程度,在不同的社會有所不同。在英、美社會中,學生次級文化受同儕團體影響較大;在蘇聯社會中,成人社會對學生次級文化的影響較大。
- 從參照團體(Reference Group)理論,探討學生同儕團體影響學生次級文化的情形。學生因其參照團體性質之不同,而有差別的行為表現。如其參照團體強調學術氣氛者,即易勤勉向學,期有所成;其參照團體強調反社會價值氣氛者,則習於破壞及違犯校規。
國內有關學生次級文化的探討,不出兩種途徑,一是文化因素的探究,另一是文化類型的區分。文化因素的探究,主要是遵循柯爾曼(J.S. Coleman)的典範,認為學生次級文化是價值、態度、活動、喜好、地位體系等諸多文化因素的總和。雖然各個研究調查的文化因素不盡一致,但歸結起來仍可明顯的看出,我國自國中、高中、到大學的普通教育系統,學生次級文化並無反智主義的傾向,而高職、五專等技職教育系統的學生次級文化,則較具有反知識及反學校的特徵。其中緣由,值得探討。至於區分文化類型的途徑,主要是參酌克拉克(B.R. Clark)與特羅(M. Trow)的模式,依據學校生活所重視的價值取向,將學生次級文化予以歸類。譬如以國中學生為例,曾有學者就其對校內正式之知識學習及非正式之同儕活動的期望,將學生次級文化分為統整、主知、社交、冷漠等四種類型。上述這兩種途徑的研究,大抵側重統計量化的分析,缺乏「質」的資料,因而無法說明學生次級文化的形成過程、實質生活意義及其整個社會文化體系的關聯。未來的研究必須針對這些關節,予以補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