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一位學者認為,性別、工作層級和工作領域等向度,對青少年職業抱負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A)舒伯(D. Super) (B)葛佛森(L. Gottfredson)
(C)金滋伯(E. Ginzberg) (D)鐵德門(D. Tiedeman)
答案為 (B)
註解:
舒伯 (Donald E. Super, 1986)
認為人生好比彩虹,它的整體發展由三個層面組成:時間、廣度與深度。
- 時間: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分成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等五個階段。
- 廣度:包括人的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如:兒童、學生、休閒者、公民、工作者、家庭照顧者等。
- 深度:一個人在扮演某種角色時所投入的程度 。
舒伯是美國一位有代表性的職業管理學家。舒伯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是一種縱向職業指導理論,重在對個人的職業傾向和職業選擇過程本身進行研究。舒伯以美國白人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把人的職業生涯劃分為五個主要階段:成長階段、探索階段、建立階段、維持階段和衰退階段。
一、成長期(growth)
從出生至十四歲左右, 認同並建立起自我概念,對職業好奇占主導地位,並逐步有意識地培養職業能力。舒柏將這一階段,具體分為3個成長期:
(1)幻想期(10歲之前):兒童從外界感知到許多職業,對於自己覺得好玩和喜愛的職業充滿幻想和進行模仿。
(2)興趣期(11-12歲):以興趣為中心,理解、評價職業,開始作職業選擇。
(3)能力期(13-14歲):開始考慮自身條件與喜愛的職業相符合否,有意識的進行能力培養。
二、探索期(exploration)
年齡範圍約在十五至二十四歲, 主要通過學校學習進行自我考察、角色鑒定和職業探索,完成擇業及初步就業。
(1)試驗期(15-17歲):綜合認識和考慮自己的興趣、能力與職業社會價值、就業機會,開始進行擇業嘗試。
(2)過渡期(18-21歲):正式進入職業,或者進行專門的職業培訓,明確某種職業傾向。
(3)嘗試期(22-24歲):選定工作領域,開始從事某種職業,對職業發展目標的可行性進行實驗。
三、建立期(establishment)
年齡範圍約在二十五至四十四歲之間, 獲取一個合適的工作領域,並謀求發展。這一階段是大多數人職業生涯周期中的核心部分。
(1) 嘗試期(25-30歲):個人在所選的職業中安頓下來。重點是尋求職業及生活上的穩定。
(2) 穩定期(31-44歲):致力於實現職業目標,是個富有創造性的時期。
四、維持期(maintenance)
由成年邁入中老年的階段,年齡範圍約在四十五至六十四歲之間。個人已逐漸在職場上取得相當的地位,此時期的主要任務為維持既有的地位與成就。
五、衰退期(decline) 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身心狀況已逐漸衰退,此時期的主要任務為發展工作之外的新的角色,維持生命的活力,開拓新的生活。
佛森(L. Gottfredson)
職業抱負理論
Gottfredson認為生涯發展自我概念的建立約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成功會逐漸縮小個人職業選擇範圍
階段 | 年齡 | 特性 |
權力傾向期 | 3-5歲 | 思考過程相當具體,並發現大人有相當的權力。 |
性別角色傾向期 | 6-8歲 | 自我觀念的發展顯然地受到性別的影響。 |
社會價值傾向期 | 9-13歲 | 體會出自己是生活在社會情境之中,對工作的偏好亦容易受社會價值的影響。 |
自我傾向期 | 14歲以後 | 能發展出較多對自己的認識,並根據自我觀念、性別角色及職業聲望發展出對職業選擇的期望 |
金斯伯格(Ginzberg)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幻想期:處於11歲之前的兒童時期。兒童們對大千世界,特別是對於他們所看到或接觸到的各類職業工作者,充滿了新奇、好玩的感覺。此時期職業需求的特點是:單純憑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考慮自身的條件、能力水平和社會需要與機遇,完全處於幻想之中。
嘗試期:11~17歲,這是由少年兒童向青年過渡的時期。此時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長髮育和變化,有獨立的意識,價值觀念開始形成,知識和能力顯著增長和增強,初步懂得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經驗。在職業需求上呈現出的特點是:有職業興趣,但不僅限於此,更多的和客觀的審視自身各方面的條件和能力;開始注意職業角色的社會地位、社會意義,以及社會對該職業的需要。
現實期:17歲以後的青年年齡段。即將步入社會勞動,能夠客觀的把自己的職業願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觀條件、能力,以及社會現實的職業需要緊密聯繫和協調起來,尋找合適於自己的職業角色。此期所希求的職業的職業不再模糊不清,已有的具體的、現實的職業目標,表現出的最大特點是客觀性、現實性、講求實際。
Tiedeman生涯決定歷程:選擇的預期階段
(A)選擇前期:預期階段
可細分成四個基本發展階段:
1.探索期: (心亂如麻、惶惑不安)
當事人面臨生涯抉擇的壓力,對於何去何從毫無頭緒,原有的統整狀態開始分化,情緒的經驗在此階段最紊亂。
2.具體期: (思維趨於平靜、暫時決定)
當事人的思考及情緒漸趨穩定,對各個選擇的優缺點經過沉思已漸漸明朗,暫時性的決定已浮現,但隨時仍有可能變卦,有待最後決定。
3.選擇期: (下了決定)
正確的選擇水落石出,當事人下了決定。
4.沉澱期: (患得患失、二度掙扎、後悔期)
決定之後即要付諸行動,在付諸行動之前還必須經過一段沉澱期,此時的情緒會患得患失,若這種二度掙扎的心情持續下去,就得再回到原點。這是一個正常的認知歷程,經歷了此階段的起伏跌宕,此決定才算大功告成。
選擇後期:調適階段
v列舉了三個調適階段的過程:
1.入門期:(適應期、關鍵期)
當事人正式跨入一個新的生涯環境,舊經驗面臨新經驗的挑戰,屬於自我分化的飄搖階段。如:留學他鄉的留學生,一面要學習新的功課,一面要融入新的文化,相當辛苦。ㄧ個人的生涯決定能否貫徹下去,此階段是關鍵期。
2.重整期:(改頭換面、蛻變)
原來的形式重新翻修,被新的形式所取代,產生了新的思維方式及新的行為習慣。此階段新的團體也漸接納了新人,兩者逐漸融為一體。
3.統整期:(心領神會、自信成熟)
參考資料:
- https://blog.xuite.net/kc6191/study/573249601-%E8%88%92%E4%BC%AF%28D.+Super%29%E7%94%9F%E6%B6%AF%E7%99%BC%E5%B1%95%E7%90%86%E8%AB%96%28life-career+development+theory%29
- https://cycccy.pixnet.net/blog/post/164646099
- https://yamol.tw/note-Tiedeman%E7%94%9F%E6%B6%AF%E6%B1%BA%E5%AE%9A%E6%AD%B7%E7%A8%8B%EF%BC%9A%E9%81%B8%E6%93%87%E7%9A%84%E9%A0%90%E6%9C%9F%E9%9A%8E%E6%AE%B5-10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