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檢定考古題] 99-青-選-9

根據庫利(C. Cooley)與米德(M. Mead)的觀點,個人的社會認知與下列何者較有密切關聯?

(A)社會經驗      (B)社會參照      (C)社會控制      (D)自我控制

答案為 (A)

註解:

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是個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作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公眾的社會認知是指公眾在人際互動中根據交往對象的外在特征,推測與判斷其內在屬性,同時考察自己的心理特質、動機、態度和情態等,駕馭自己給人的印象的心理活動

不同的公眾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了自己所固有的認知結構。同樣的社會刺激,由於各人的認知結構不同,也必然使其社會認知表現出種種特點。

認知的選擇性

由於社會刺激物本身的強度等原因,公眾對於組織給予自身的社會刺激可能認知也可能不予認知。這裡所說的強度,不是指社會刺激物的物理強度,而是指其本身的社會意義的性質及其價值大小。也就是說,不同的公眾從自己的認知結構、生活經驗出發,對當前的社會刺激作出反應。如果估計該社會刺激將給自己帶來益處,就會選擇它作為認知對象。如果估計該社會刺激將給自己帶來不利,就會採取置之不理或逃避行為,不以該社會刺激為認知對象。因此,當一個社會組織開展的公共關係活動得不到公眾的認同,引不起公眾的興趣或是不符合公眾的利益需求時,那麼公眾就可能對組織所給予的刺激置之不理,不予認知。

認知反應的顯著性

這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刺激下個人心理狀態(情感,動機)所發生的某些變化,這種變化將隨著個人社會剌激的意義所理解的程度而轉移。公眾的認知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緒體驗的,當理解該社會剌激對自身有很大利害關係時,認知反應是十分是顯著的,亦即其情感及動機等心理狀態反應強烈。如果認為該社會剌激與己無關或關係不大,則心情很少變化,或無動於衷。因此,組織在發佈新信息、倡導新觀念、推廣新產品時要明確首要公眾、目標公眾,有針對性地刺激公眾的認知,力求獲得公眾顯著的認知反應,避免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同時達到最佳效果。

認知行為的自我控制

這是自我意識發揮作用的結果,使個人認知體驗不被他人所覺察,從而使個體與外界環境保持平衡

心理學家麥金尼斯作過一個實驗:用十一個性質不一的辭彙(其中有七個是引起不愉快情緒的辭彙以及社會禁忌的辭彙)作為社會剌激物,把這些辭彙出示給被試,讓他們進行認知活動,實驗者通過皮膚電反射來測定被試的情緒狀態。由於被試對不同性質辭彙認知時,會產生不同的情緒狀態,被試的皮膚電反射就能夠十分敏感地將其情緒狀態反映出來。實驗者還要求當被試認知到這些辭彙時,就立即向實驗者報告,實驗者要觀察被試的皮膚電反射與口頭報告兩者是否一致。實驗結果表明,這兩者是不一致的,當出現社會禁忌的辭彙時,被試很快發生皮膚電反射,但其口頭報告很慢;但當出現其他中性辭彙時,沒有發生兩者的不一致。實驗表明,凡是能激發個人產生焦慮的社會剌激,或者將要帶來不愉快的剌激,在其生理反應、情緒反應上是非常敏感的認知態度的不積極,是為了把這些剌激壓抑下來,減少焦慮,適應社會

認知行為的自我控制這一特點,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經常被利用。比如人們常常為了安慰他人或是為了某種避諱說一些善意的謊言,以避免認知者的消極反應。因此,公關人員在處理公共關係事務時,常常需要從公眾的利益、立場、興趣出發,自我控制認知行為,迎合公眾的內心需求,以避免給公眾帶來不良的刺激,破壞組織形象。

參考資料: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