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的小松熱衷投入志工服務,例如:飢餓三十、慈濟志工…等活動。小松期許自己為社會問題的救贖者,希望藉由奉獻犧牲來達成他的濟世理想。他較符合 下列哪一種現象?
(A)約拿情結(Jonah complex) (B)優越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
(C)彌賽亞情結(Messianic complex) (D)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
答案為 (C)
註解:
約拿情結
就是對成長的恐懼,它來源於心理動力學理論上的一個假設:“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 是一種情緒狀態,並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在日常生活中,約拿情結可能表現為缺少上進心,或稱“偽愚”。
馬斯洛說的“約拿情結”是指人們在從事一件偉大事業時往往會因缺乏自信而有一種畏懼的心理。
“約拿情結”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我們既想取得成功,但面臨成功時,卻又總伴隨著心裡迷惘:我們既自信,但同時又自卑;我們對傑出人物既敬仰,但又總是有一種敵意;我們敬佩最終取得成功的人,而對成功者,又有一種不安、焦慮、慌亂和嫉妒;我們不僅躲避自己的低谷,也躲避自己的高峰。“約拿情結”發展到極致,就是“自毀情結”,即面對榮譽、成功或幸福等美好的事物時,總是浮現“我不配”、“我受不了”的念頭,最終於成功的機會擦肩而過。
優越情結
阿德勒理論,當人對其正常的自卑感「過度補償」時,所發展出來的狀態,這種人對自己有超出正常的成功需求,可能會出現自誇、虛榮、自我中心、中傷他人名譽的傾向。
彌賽亞情結
把自己的本質角色界定為人類的救贖者。
伊底帕斯情結
「伊底帕斯」一詞來自古老的希臘傳奇預言:底比斯(Thebes)王的新生兒伊底帕斯,有一天將會殺死他的父親而與他的母親結婚。國王對這預言很震驚,於是下令把嬰兒丟棄在山上,想讓他餓死。但有個流浪牧人發現了他,把他送給鄰國的王和后當兒子。伊底帕斯長大 了以後,創下許多英雄事蹟,而贏得底比斯王后(Queen of Thebes)為妻。後來才發現原來他很久以前無意中殺死的一位旅行者竟是自己的父親;同時也發現原來與他共享王位的女人竟是自己的母親。
佛洛依德(S. Freud)以此典故來描述小孩成長過程中與父母親在感情上一段難割捨的情結。佛洛依德將「性心理發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分為五個階段,即口腔期(oral stage,○歲到二歲),肛門期(anal stage,二歲至三歲),性蕾期(phallic stage,三歲到六歲),潛伏期(latancy stage,六歲到春青期),和生殖期(gential stage,青春期以後)。
佛洛依德以「伊底帕斯情結」或「戀母情結」、「戀親情結」來描述在「性蕾期」發展階段的兒童,因渴望與異性的父母發生性愛關係,而同時對同性的父母持著競爭、嫉妒和憎恨的一段情結。男孩在其下意識中與父親競爭,而想完全占有母親。但是在這同時,又因過度罪惡感而懼怕那強而有力的父親會發現他的祕密而將他的陽具割掉以示報復和處罰。這即是佛洛依德所謂的「閹割焦慮」(castration anxiety)。閹割焦慮使男孩壓抑他對母親的愛戀,轉而認同自己強而有力的父親。
在性蕾期階段的女孩,因發現自己沒有陽具而感受到強烈的失落感及對陽具的欽羨(penis envy);當發現母親是造成這狀況的始作俑者,且母親自己也沒有陽具時,女孩對母親的敵意和失望達到了極點。為了補償這失落感,女孩轉而愛慕自己的父親,渴望父親能施予她一個陽具。但在發現事與願違而遭受挫折、失望之後,女孩轉而認同母親,企圖藉此獲得父親的愛。
藉著認同,小孩把對於異性父母的性愛欲望保留在幻想中,而將父母親的價值納入他(她)的超我(super ego)中。依佛洛伊德的看法,未解決「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的小孩的超我會比較弱;一般來說,自尊心較低,較缺乏自我價值感,也較會逃避異性友誼。
男孩在過分擔心母親的報復和處罰的焦慮下,可能因而過分認同母親而顯示較多的女性特質;或會因在潛意識中認為女人有潛在的傷害性,而對女性產生了畏懼或憎恨;或經由反向作用而以輕蔑的態度對待之。
女孩則因會以缺乏陽具為不足而輕視、厭惡自己,進而認為女人的存在價值較男人次要;潛意識中對自己的不滿或憎恨有時會以雜亂的性關係或逗情的姿態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