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檢定考古題] 106-青-選-21

下列哪一項並非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現象?

(A)覺得沒有人能夠了解自己的實際感受

(B)常會以自己的觀點來理解他人的想法

(C)認為其他人也同樣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

(D)能從第三者的觀點省察自己與他人的互動

答案為 (D)

註解:

青少年自我中心

艾爾楷(Elkind)認為青少年自我中心有下列四大特徵:

(1)想像觀眾(imaginary audience):由於過高的自我意識會使青少年一直以為自己是被觀賞的對象;

(2)個人神話(personalfable):青少年過度強調自己情感與獨特性;

(3)假裝愚蠢(pseudo):大智若愚的表現;

(4)明顯的偽善(apparent hypocrisy)。

想像的觀眾

青少年過度專注於自己,他們認為別人也會特別專注於他()的外表以及行為,青少年一直想像自己是演員,而有一群「觀眾」在注意著他們的儀表和行為,他們是觀眾注意的焦點,由於這是憑空想像的情況,因此青少年就好像是魚缸中的金魚成為大家欣賞的對象。

「想像的觀眾」此種自我中心主義的產生與青少年對思想的思考能力有關。他們除了能思考自己的想法之外,也會思考他人的想法,不過由於青少年上無法區分他人思想與自己思想的不同,所以一直以為別人與他有志一同。艾爾楷並認為「想像的觀眾」部分是由於青少年初期過高的「自我意識」所造成的

青少年由於一直以為自己是被觀賞的對象,因此也產生了想要逃離「觀眾」品頭論足或批判的意圖,並也因此產生了羞恥感、自我批評、或自以為是的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艾爾楷認為青少年的惡行也是由於自我中心主義所引發的,青少年的憤怒與惡行可能只在於確認觀眾是否與他們有相同的感受,以為如果表現得蠻橫的行為,可以在想像的觀眾中留下印象。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到了1516歲左右會日漸消退,想像的觀眾會被「真實的觀眾」所取代,真實的同儕與重要他人的反應反而成為他們最關切的焦點,因此,到了青少年期末期,青少年就開始能區分個人知覺與他人知覺的不同,「想像的觀眾」作用力漸小,不過仍會帶入成人社會中。

個人神話(personal fable)

青少年自我中心主義的另一個特徵是「個人神話」,個人神話係指青少年過度強調自己的情感與獨特性,或是過度區分自己的情感與相信自己的與眾不同。由於「個人神話」的作用,使青少年認為他們是不朽的、特殊的、獨特的存在個體。個人持續不斷的想像與誇大自己,相信自己有著獨一無二的思想與情感,認為只有他們才能擁有特殊的喜悅或憤怒的感受

青少年「個人神話」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他們認為自己就站在「想像的觀眾」前面,舞台的中央,另外部分是由於他們在思考上仍無法辨別個人的思想與情感是他人共有的體驗

青少年「個人神話」也會有不良的作用,如當她們不慎未婚懷孕、染上抽煙或藥物濫用習慣時,也相信他人同樣會作出類似的事情,青少年最常會說:「別人也這樣,並不是只有我如此!」

艾爾楷認為青少年與朋友發展了親密的關係,並且獲知他人也具有共有的人類特質之後,他們知道自己並不獨特、也並不突出,恐懼感也隨之降低,進而會減低「個人神話」。青少年孤獨減低,個人的神話也會隨著減低。與想像的觀眾一樣,成人期個人仍或多或少的會保有一些「個人的神話」,他有助於個人在遭受意外事件、疾病、失親等不幸事故時,也相信別人會有類似遭遇,因而會降低個人的哀傷。

假裝愚蠢pseudo stupidity)

青少年由於思考能力的提升,能夠思考各種可能性,會找尋行為的複雜動機所在,在嘗試性的環境當中也會表現過度的理智化,但結果青少年卻反而會顯得大智若愚的樣子,「假裝愚蠢」以操弄別人。意即青少年事實上已非常精明,卻故意表現宛如一無所知的樣子

明顯的偽善(apparent hypocrisy)

青少年自我中心主義的第四的特徵是「明顯的偽善」,青少年認為他們不需要去遵從絕大部分人都遵守的規定,他們希望能夠與眾不同,此種心理歷程與「個人的神話」有相似之處。青少年容易虛情假意,顯現表裡不一的樣子。例如,七少年努力參與環保運動的遊行,但卻邊走邊製造垃圾。「明顯的偽善」常可以在青少年身上看到。

彌賽亞情結

把自己的本質角色界定為人類的救贖者

參考資料: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