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甄試考古題] 106-南科實中-37

我國的小學階段大多數採取增強理論,實施獎懲制度,要求學生遵守規定, 聽從教師的指導,這屬於柯柏格(L. 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的哪個時期?

(A)道德成規前期

(B)道德成規期

(C)道德成規後期

(D)道德行為期

答案為 (A)(B)

註解: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要義

繼皮亞杰的研究後,採用認知發展取向研究道德發展,而提出系統理論成為一家之言者。雖與皮亞杰理論多相似處,但更能引起心理學界重視,原因是在理論內涵上有兩項特點:

排除傳統道德思想中的分類觀念,認為人類的道德不是有無的問題,也不是歸類的問題,而是每個人的道德皆隨年齡經驗的增長而逐漸發展的

面對道德問題情境時,個人從人己利害以及社會規範等多方面綜合考量所作的價值判斷

Ps:道德判斷既涉及價值問題,而價值(value)價值觀(value system)又必定帶有社會文化意義;故個人對事物價值的評定,通常是以當地的社會規範為標準。

最大貢獻:

  • 多年的實徵性研究
  • 發現人類道德發展的順序原則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三期六段論

柯爾伯格以七二個十歲至十六歲男生的道德判斷為題。後將此結果擴展到各國去驗證,最後提出三期六段道德發展理論(Kohlberg,1969)。

道德兩難問題情境

柯爾伯格理論中對道德發展程度的分期分段是根據他所設計的道德兩難(moral dilemma)問題情境,用以測驗不同年齡受試所得結果。

了解受試者回答時所採取的不同觀點。

受試者回答的方式及其對自己所作回答的解釋,從而認定受試者的道德發展程度

根據受試者對類似道德兩難問題的回答與解釋,轉化為分數。

按分數由低而高以年齡為準,劃分為三期六階段表示人類道德發展。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三個時期的劃分,是以習俗(convention)為標準。

Ps:習俗所代表者是社會規範合乎社會規範的行為,就是道德行為

道德發展論的分期

前習俗道德期(前習俗道德水平)

→九歲以下兒童面對道德兩難情境從事道德推理判斷時,尚帶自我中心  

傾向;凡事必先考慮行為的後果是否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不能兼顧行為後果是否符合社會習俗或社會規範的問題。

此時期分為兩階段:

  • 第一階段:避罰服從取向
  •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
習俗道德期(習俗道德水平)

→九歲以上到成人一般皆是遵從世俗或社會規範從事道德推理判斷。如

在家庭符合父母期望,在學校遵守校規,在社會遵守法紀的人

分兩階段:

  •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or乖孩子取向):是一種社會從眾(social conformity)的心態。
  •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取向:一種信任法律雖重視社會秩序的心理取向。
後習俗道德期(後習俗道德水平)

→指個人面對攸關道德的情境時,可本諸自己的良心及個人的價值觀從事是非善惡的判斷,而未必完全受傳統習俗及社會規範所限制。

分兩階段:

  • 第五階段:社會法制取向
  • 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取向

道德認知發展論的教育含意

★皮亞杰與柯爾伯格兩人理論共通點:

→皆基於人類道德認知發展的原理原則;惟從道德認知發展研究中得到的原理原則;究竟對學校道德教育具有什麼含義?

道德的認知發展遵循兩大原則

  • 他律而後自律原則:經由外鑠歷程,而非經由內發歷程。
  • 循序漸進原則:→一般人的道德認知發展,都是在前兩期(1~4段)間,為期段之間只能漸進,不能躍升。

Ps:對避罰服從取向(第一階段)的兒童提前講解遵守法規取向(第四階段)的大道理,是不會產生教育效果的。

道德教學需配合兒童心理發展

★皮亞杰研究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是起源於觀察他們彈珠和雪球的遊戲;柯爾伯格是源自跟兒童們討論兩難情境的故事。

★缺點:

注重德行而非德知

重形式而缺乏實際

應強調全人化教育

女性部份的偏誤(皆以男性驗證,實驗的外在效度差)

★加一原則:

→在六階段中提供一階段讓學生去思考判斷,以提升其道德認知的水平。

全人化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若從全人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皮亞杰與柯爾伯格的理論仍不足。

理由:

被社會肯定有道德的人是著眼在”德性 ”而非”德知 ”,如只採用皮亞杰與柯爾伯格的理論,做為學校實施道德教育的根據,顯然是窄化了甚至誤解了道德教育。

知行合一的道德行為背後,一定含有情感與意志兩種因素。

發現道德情境→自覺應有行動→了解如何行動→實際採取行動

參考資料: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