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檢定模擬試題] 兒-1-選-9

吳老師主張運用完形治療法來進行學生輔導;下列何者並非「完形治療法」之觀點?

(A)主張人類困擾的產生乃是因為心中產生了不協調

(B)認為人性本善

(C)人必須與環境交互作用而生存

(D)人是一個整體的組織

答案為 (B)

註解:

完形治療法

一植基於現象學存在思想的心理治療學派,由波爾斯(Friedrick(Fritz)S. Perls, 1893~1970)及其夫人(Laura P. Perls)在一九四○年代創立,再由許多學者發展而成。在其創設過程中,主要受到五種傳統的影響: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芮施(Reich)的品質分析(characteranalysis)、存在哲學完形心理學東方宗教等。波爾斯強調構成整體的部分不能被分開的了解,必須考慮其是有組織的且統整的整體,而非特殊分離的部分,因此遂以德文「完形」(Gestalt)命名其發展的治療法。其理論架構,基本上乃是現象學與存在思想的組合,因此完形治療的基本方法也是現象場的和對話式的,著重在此時此地經驗的澄清及自我覺察能力的提升,而覺察乃是一種經驗,是和自己存在的接觸,如此才能真實地成為整合的人,是完形治療的最重要方法與目標,大部分完形治療的技術都是為增進與擴展個人的覺察能力而設,經由覺察而邁向統整。   

此外克拉森(P. Clarkson)將完形治療類比為一棵,完形係根源於精神分析與特質分析樹幹是存在主義與現象學的枝葉則是朝向東方哲學與對超個人精神的了解,而整棵完形樹則是立基於整體主義與場地論的基礎上。   

完形治療法也是一個生物心理社會取向的治療理論,在生物上強調有機體的經驗與智慧、透過身體的感覺與身體語言進行對話與體驗,進而增進覺察;在心理上,則透過情感經驗的表達,強調個人的責任與自我支持;在社會層面上則強調在此時此地我-汝互動的關係。   

完形治療的主要理論如下:   

以現在為中心

完形治療既不專注於過去,也不專注於未來,而是著重於在現在,即此時此刻。完形有句名言:「力量存在於現在」,主要有以下幾項理由:

除了此刻他正在做的事之外,一個人不可能經驗到任何事,除了此種經驗的形成之外,一個人的感受、思考或感覺也均只能存在於此時此刻中

個人的改變僅能發生在現在,任何的調適或自我調節也只能於此時此刻發生,他不能改變過去已發生的或未來尚未發生的,因此凡價值觀、感受、想法、生理行為及喜好等均只能於此刻(當前)出現

在當前的其實感受能導致更清楚的與真實環境作良好的接觸,只要人稍一離開此刻,不管他是向前或向後,就已分心而無法全力專注在當前的所作所為上,因此也就不能發揮其充分的資源來面對當前的問題。反之,當他能存在於此時此刻中,他便能運用其覺察去發現他的需求,並能知道如何去滿足它

自我的覺知也是存於現在之中,「此刻我正在做此事個人便能覺知其感受,思考與行為。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自我覺察是完形治療最重要的目的,完形心理學認為個體是生活於環境中,要使個體的行為有效,必須對自己與周遭環境有充分的自我覺察,其目的在於協助當事人能提高其自我覺察能力,並與環境作良好的接觸,以經驗其內在的衝突,統整其人格的分歧與對立,處理僵局,進而完成未完成的事,使當事人能從對環境支持的依賴而向內尋求自我支持,以達人格的成熟與負責的態度。當個體能對有機體與環境照實地加以覺察時,有機體便能按需求的優先順序做最佳的選擇,使自我調節功能能盡情的發揮,在需求得到最佳的滿足時,便能在有機體經驗的覺察、接納和帶領下與環境產生創造性的適應關係。若覺察到未完成事件時,則可採取適當的行動以解除未完成事件的干擾完成未完成的完形,而能體驗到統整的本質我(一種無限潛能的待命狀態),進而使形-景的轉換能更加順暢,成為一個健康的個體。   

自我規律(self-regulation)

所有的生物皆會自動地補充其所需之不足,也會排除所需之過量有機體並會自動調節需求的先後次序,無時不致力於調節內在的平衡,此即生理的恆定狀態。波爾斯強調有機體本身蘊藏無限的智慧,如當產生緊急事件時,便不易覺察到渴,此乃有機體自我規律作用,使渴退居成次要的需求,因為人對需求會按先後次序逐一滿足。   

困擾的產生

在完形治療裡,接觸是改變與成長的必要條件。而人乃是環境的一部分,離開環境人即無法被了解,因此唯有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才能建立創造性的適應,要與環境良好接觸的主要條件便是自我覺察。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若失去對自我與環境的照實察覺,困擾於是產生,也會妨礙個體自我調節的智慧。完形的基本概念乃是人基本上是朝向平衡、健康和成長的,因此若有阻礙個體成長的,即為成長的異常或神經症,當個人無法輕易而自發地依上述覺察循環歷程以滿足其需求時,則產生了未完成事件,而此種阻礙我們維持與自己、他人和環境良好接觸並阻礙吾人充分發揮功能以滿足需求的心理機轉,稱為「界限干擾」。阻礙接觸的機轉分為混淆、內射、投射和迴射,而古德曼(Goodman)則加上了自大包斯特(Polster)加上轉向共七項。   

治療目標與歷程

波爾斯強調鬆開心靈以就感官,並強調右半腦取向,完形是運用直覺而不是直線式的思考,因此完形技巧的主要功能乃在抑制左腦並喚起右腦功能,注重隱喻、幻想、想像、運用身體的姿勢與動作,使當事人能加以感受與經驗學習是一種發現與恢復有機體本身智慧的歷程,而成熟乃是完形的目標。人不能阻止自己成熟,成熟乃是中環境支持到自我支持的一種超越歷程。克拉森認為完形的目標在協助當事人去發現、探索與經驗其整個體驗或行為模式。因此完形治療的目標可以歸納為下列三點:

  • 由他人支持變成自我支持負自己的責任發展自已的潛能
  • 統整自我,發展內在中心
  • 提高覺察能力   

完形治療乃是一個歷程取向的治療,並不限定標的及在問題、混淆、衝突、焦慮或憂鬱等方面與當事人有關的現象上,而是要使當事人去經驗與了解其力量及當事人內在的抗拒經驗,也就是要在問題出現時去接觸,並經驗到問題是如何地在維持,在透過以現在為中心自發性地專注於任何當事人經驗中的「形」時,改變於焉發生,此時當事人會對自己產生信任與肯定,完形治療的本質即是對有機體在其個人經驗中,從完形的形成到完成的了解歷程,完形治療也就在促進此種形-景的轉換。   

治療者與當事人之接觸稱我-汝關係,此種接觸會催化改變的發生,因為接觸能引發改變所必須具有的能量,治療者要把當事人視為有智慧、負責任、其有行動選擇力的人,協助他能自主、自我治療及統整,重新擁有或拾回自己投射出去的各個部分。   

完形治療存在哲學現象學為基礎,並結合了東方道家無為的哲學思想與禪的精神,因此特別重視對此時此地經驗的自我覺察,極具動力性面質性,其主要焦點在協助個體去經驗他是如何的在表現行為,以及覺察阻礙現在有效發揮有機體功能的界限干擾與未竟事務是什麼,透過此種自我覺察的過程,使得個體能與自我及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進而發掘自已的內在潛能,統整人格的分歧和對立,成為負責而成熟的個體。此派對中國人而言是較容易被接受的一種治療方法,但完形治療法不注重人格的認知因素則是較被質疑的,然無論如何,要了解完形治療法的精神與內涵的唯一也是最好的途徑,便是親自去實踐與經驗它,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到它的奧妙。

參考資料: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