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檢定模擬試題] 兒-1-選-6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協同教學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B)編序教學之理論基礎為操作制約理論

(C)合作學習可促進學生情意發展

(D)布魯納提倡講解式教學

答案為 (D)

註解:

布魯納

布魯納(J. S. Brunner,1915年10月1日-),美國心理學家,他的貢獻在於教育心理學中的認知學習理論。他強調學習時,結構(structure)的重要性,認為教材的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必須互相配合。他提倡發現學習(learning by discovery),鼓勵學生個人自己去思考、比較、對照、運用各種策略,以發現教材所含的重要概念。他的理論深深影響中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及教學,尤其是美國課程發展中心(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所發展的初級科學課程及教材(Elementary Science Study,簡稱ESS),受布魯納的影響很大。  布魯納認為思想基於分類。「感覺是分類,概念化是分類,學習是分類,決定是分類。」布魯納維護人們用相同與不同說法解釋世界。與[布盧姆]分類學相同,布魯納建議以編碼系統解釋人們組成關於分類的等級安排每個類別隨著更高層次而變得更加具體,此論點亦呼應[布盧姆]對獲取知識的理解以及[維谷斯基][鷹架理論]的相關想法。  

布魯納還建議思考有兩種基本方式:故事性思考典範式思考

  • 故事性思考:以它和生活的似真性說服人不由自主地相信其內容,它創造假說而不需要驗證,只能以「好壞」評估故事的價值;處理人的意向、行動及其變化和結果,著重的是整體過程和特殊經驗
  • 典範式思考:則以事服人,追求普遍性真理,以驗證假說建立形式的、實徵的證明,求令其可重複驗證和具有預測力,「對錯」和證據是否充分成為其評估標準。試圖找到一些超越特殊經驗的抽象原理原則
認知表徵理論

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有二個重點:

  • 將人類對環境中周遭的事物,經知覺而將外在或事件轉換為內在心理事件的過程,稱為認知表徵知識表徵
  • 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認為從事象變化中發現其原理原則歸納分類),才是構成學習的主要條件。
認知表徵發展三階段
  • 動作表徵(Enactive Representation):指三歲以下幼兒靠動作來認識瞭解周圍的世界,亦即靠動作來獲得知識,即「由做中學」的經驗
  • 形象表徵圖像表徵,Iconic Representation):指兒童經由對物體知覺留在記憶中的心象(Mental Image),或靠照片圖形等,即可獲得知識,即「由觀察中學」的經驗。相當於皮亞傑的前運思期
  • 符號表徵象徵表徵,Symbolic Representation):指運用符號、語言、文字為依據的求知方式,即「由思考中學」的經驗。相當於皮亞傑的形式運思期
螺旋式課程

布魯納提出螺旋式課程(spiral curriculum),認為教材是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至複雜、由動作表徵至符號表徵等循序漸進,使每一階段的學習自成一個圓周,以後難度漸升高,範圍漸擴大,終而學習到完整的知識。即布魯納(J. S. Brunner)所指任何科目都可藉某種方式教給任何兒童的概念

發現式教學

布魯納提出以人為學科中心取向的發現式教學(Discovery Learning)。係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經由自己的探索尋找,從而獲得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

教學理論四項原則
  • 動機原則:學習要有動機(motivation),兒童必須先得喜歡學習,願意學習,而後教學才有效果
  • 結構原則:結構是指教材組織而言,Bruner認為,任何知識的傳授,只要在教材組織結構上能配合兒童學習心理,都可以達到教學的良好效果
  • 順序原則:按Bruner的說法,順序有兩種意義,其一是「準備」的意思,教學之初必須考慮兒童的動機與興趣,進而引起他們的動機,維持他們的興趣,有了準備,自然易於學習。另一個意思是「教材教法的使用」,一方面配合兒童智力發展的順序,另方面配合教材學科的性質,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由動作表徵到符號表徵,如此,既可配合兒童年齡能力,又可使新經驗與舊經驗銜接,學習效果自可事半功倍。
  • 增強原則:Bruner所說的增強原則不是外控的,而是內發的,他主張教學時宜採啟發方式,讓兒童在學習活動中自己發現原理原則,因認知理解而自我滿足,自會使學習活動產生增強作用
敘事研究

1991年,布魯納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的人文學術期刊《批評探索》發表文章,標題為「敘說建構的真實」。他認為人們以敘說過程中所要探索的「心理真實」,來決定將片斷的經驗置於具連貫性與整體性的脈絡中加以獲得。文中他提出人們的心理會透過文化產品(如語言和其他符號體系)的調解,建構出其對真實的意識。他特別集中將敘事的理念視為這些文化產品之一。布魯納詳細說明敘事研究的十種特徵:

  • 歷時性:指在時間序列上,對事情的描述,此時間非鐘錶上的時間,而是人類的時間。
  • 特殊性:敘說中的特殊事物,用來參照用。儘管有些事件可能處於含糊籠統的狀態。
  • 意圖的必要性:為了與故事中的事件有合理的關連,主角必須被賦予特定的意圖,以便能說明事件發生的理由,例如信仰、慾望、理論、價值觀等。
  • 可構性:故事是在部分和整體之間不停的穿梭構造而成,敘事必具備這種被構造的特性。
  • 正規性與裂隙:敘說的可說性,依賴故事生產中必存的「裂隙」,這裂隙就是故事中不明白的東西。
  • 參照性:指故事部分和整體之間的參照,而非對自然、物理世界真實的參照。
  • 敘事的文類:指人們對敘說文本性質的分類,可當成一種理解方式或表達方式,如瞭解故事是屬於喜劇、悲劇、或高潮迭起的懸疑劇。
  • 敘事的規範:規範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時空有所改變,總之,要在一般人理解狀況下,規範才會發生。
  • 脈絡敏感性與可協商性:理解敘事者的脈絡,並與之協商,而達到讀者與說者之間的依存與共識。
  • 敘事的累積:不斷的將過去的故事累積下來,集成一個族群的「文化」,所以敘事的「可累積性」便造成了更多的「大故事」傳承下去。

布魯納指出,敘說會反過來教人們真實的本質,而真實的本質是由人的心靈通過敘說而建構,因此十大特徵能立即描述出故事,敘說便會建構和假定出真實。

參考資料: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