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克(R. Stake)所提倡的教育評鑑模式為?
(A)對抗評鑑
(B)助長決定模式評鑑
(C)目標模式評鑑
(D)外貌模式評鑑
答案為 (D)
註解:
外貌模式
指由美國評鑑學者史鐵克(Robert Stake)所倡導之教育評鑑模式。史鐵克主張教育評鑑應該兼具描述和判斷的成分,而且不論是描述或判斷,都要蒐集教育方案的先在因素(antecedents)、過程因素或交流因素(transactions)以及結果因素(outcomes)等三類變項因素。
史鐵克所說的「外表」,是指評鑑的整體面貌,是一種評鑑的外觀輪廓。模式有如下的基本假定:
評鑑方案的描述與判斷,應能幫助教育人員了解教育問題,以改進種種教育方案之參考。
種種不同的資料來源,評鑑人員應該能夠就評鑑的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及結果因素作清晰的描述。
關聯性和一致性的分析,評鑑人員應該就某一教育方案的邊際效應,意外收穫、預期結果等項目加以詳細探討。
對互相衝突的標準作適當的界定,評鑑人員應該蒐集分析並反映影響評鑑的種種判斷因素。
評鑑的多元運用,實驗的和標準化的測驗往往不適當,不能充分達到評鑑的目標,因此評鑑需要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以收互補之效。
外表模式的資料蒐集種類,主要包括下述三項:
- 先在因素:指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包括存在於教學活動之前的任何可能影響結果的條件。
- 交流因素:指教學過程因素,包括教師、家長、諮商人員和學生遭遇或談話的情境,如參觀、訪問與討論等等。
- 結果因素:指教育方案透過教學實施之後所達成的影響,如學生習得的能力、成就、態度或抱負。
至於外表模式的方法,史鐵克主張評鑑人員一方面要蒐集計畫者所欲實施的「意向」資料,另一方面要蒐集實際發生現象的「觀察」資料,以確定上述二者之一致性與符合性。再者評鑑者要分析「意向」中,先在、交流和結果三因素的邏輯關聯性與實證關聯性。評鑑人員在建立判斷標準之後,再進行判斷;評鑑者可利用描述性資料和其他方案進行相對比較,也可利用優良標準進行絕對比較。
外表模式之優點在於評鑑利用描述和判斷的資料,可以了解教育方案的理論基礎,並了解其背景及目的,以評鑑其意向與實際現象之一致性與關聯性。然而整體評鑑卻難以達成,想要協調教育工學專家、測驗專家、心理學者、教師及人類學者進行協同研究與評鑑,有其實際困難,此為其限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