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檢定考古題] 95-中學-選-12

依據布魯納(J. S. Bruner)所提倡的螺旋式課程,下列何者為課程組織原則的綜合?

(A)順序性、繼續性       (B)統整性、銜接性

(C)銜接性、繼續性       (D)統整性、順序性

答案為 (A)

註解:

螺旋式課程

根據某個學科的「概念結構」,配合學生的「認知結構」,以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為目的的一種課程發展與設計。   

螺旋式課程組織的方式,根據布魯納(J.S. Bruner)的教育理論而設計的〔人的研究〕(MACOS)最具代表性,合乎課程組織的繼續性(continuity)和順序性(sequence)等規準。   

就課程組織的順序性而言,學生首先學會探究比較單純的生命型態如鮭魚和海鷗,並循序漸進探究更複雜的生命型態如狒狒與愛斯基摩人。   

就課程組織的繼續性而言,螺旋式課程提供一套具有邏輯先後順序的概念組合,並讓學生在一至兩年間學習探究一套逐漸加深加廣的複雜概念

實例,如生命週期、先天與習得之行為、攻擊、適應、自然選擇、結構與功能、社會組織、溝通、科技、世界觀與價值等。這些概念在螺旋式課程組織下,難度逐漸加深,幫助學生在循序漸進中逐漸熟悉這些概念的意義,且可以透過學習活動,幫助學生作模擬思考、推理假設與重新思考以發現概念之意義,提升學生之認知發展能力,並理解人性特質的基本問題。   

螺旋式課程的主要特色包括:   

  • 合乎學科結構之邏輯順序,結構嚴謹;   
  • 合乎學生之認知結構與認知發展過程;   
  • 合乎課程組織的繼續性與順序性之規準;   
  • 提供明確的概念架構做為教師「探究教學」之依據,並配合詳細的教師教學指引,可以做精密的教學設計,使教學順序流暢;   
  • 提供具體的實物或教育玩具,配合學生認知發展階段,設計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活動,滿足學生好奇探究之學習欲望,合乎學生學習之需求。   
  • 螺旋式課程強調學科基本概念結構與學生認知發展之交互關係,因此重視課程組織的基本概念之重複性並加深加廣,是課程設計上的一大貢獻。然而其爭議是每一位學科專家所擬議的學科基本概念因人而異,難取得共識,而且其概念結構也可能過於艱澀難懂。若未能配合課程推廣協助教師進修,則教師不易掌握相關概念之意義,造成課程實施之差距。

教材組織原則

(前三個由泰勒提出)

  • 繼續性:重複舊經驗或討論已有的經驗,以利幼兒學習。
  • 程序性 順序性:以舊經驗為基礎,再加深新經驗,引導新經驗學習。
  • 統整性:各教材間互相連貫。
  • 相關性:不同領域的課程或科目呈現相關主題。
  • 均衡性:各領域之間的均衡,不可以偏重某領域。

參考資料: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