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課時林老師鼓勵同學說出自己所經驗過的或擁有的價值與情感,並且公開表露個人價值觀,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如何了解、思考、評價和感覺。請問這是屬於價值澄清教學法中的哪一個時期?
(A)了解期 (B)關聯期 (C)評價期 (D)反省期
答案為 (D)
註解:
價值澄清教學法
為情意領域的教學方法之一
強調教導學生一系列價值形成的過程,以預先設計之活動,協助學生反省、分析其信念、情感與行為,以便發現或形成其個人價值觀。
一九五七年美國紐約大學教授拉斯(Louis Raths)首先使用價值澄清法,到一九六六年拉斯與人合著的〔價值與教學〕(Values and Teaching)出版後,價值澄清法才漸受重視。
拉斯認為價值形成的過程須經過三階段七個步驟:
選擇(choosing)
- 自由的選擇:經強迫灌輸而形成的價值,僅能影響表面行為,一旦脫離權威的束縛便失去效力。而經由個人自由選擇後產生的價值,成為其思想的一部分,自然會依此價值而行。
- 從不同的途徑選擇:必須有選擇的可能性,才有選擇的行為。若無撰擇餘地,則選擇將變得無意義,而所得的價值亦失去其重要性與影響力。
- 經深思熟慮後才選擇:對於不同選擇所可能產生的結果,必須加以比較、分析後,才能作出明智的判斷。若只憑直覺或一時感情衝動,則所作的決定無法成為真正的價值。
珍視(prizing)
- 重視並珍惜所做的選擇:經上述自由、深思熟慮的選擇過程後,所得便成為個人價值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應重視並珍惜選擇的結果。
- 公開表示自己的選擇:不敢公開表示的觀念、態度,不能稱之為價值。對於所做的選擇應樂於公開承認,並擁護之,方能成為真正的價值。
行動(acting)
- 根據自己的選擇採取行動:價值是生活及行為的準繩除了重視個人所選擇的價值外,更應付諸實踐,否則不能稱為真正的價值。
- 重複實行:價值具恆久性,能反複表現於行為上。偶一為之的行為不能代表價值。
價值澄清之教學主要可透過下列三種方式實施:
- 書寫活動:包括價值單(value sheet)、等級排列、完成句子、反省單等類型,主要是藉紙筆填答問題,以刺激學生的思考。
- 澄清式問答:教師依學生所表現之意見、態度、習慣,以問句的方式刺激學生反省、組織其思想,形成決定。
- 討論活動:在價值澄清的討論活動中,教師擔任促進討論的任務,並不實際參與討論,或對學生意見作評論。討論活動主要包括價值澄清式討論、角色扮演、假想偶發事件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