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檢定考古題] 103-中學-選-8

持「精粹主義」(Essentialism)教學信念的教師,其課程的意識型態傾向下列何者?

(A)強調教育即生活       (B)強調學生興趣的滿足

(C)強調社會需求的滿足      (D)強調學術文化的傳承

答案為 (D)

註解:

精粹主義

根植於觀念論實在論,一九三○年代崛起於美國,是對於進步主義的一種回應,並在冷戰和一九五七年蘇俄人造衛星史潑尼克號(Sputnik)發射成功時期成為主流哲學。這派主張教育的功能乃在為學習者提供適應現存社會的準備工作;學校的課程內容應該以基本或菁華部分為主:在小學階段為閱讀、寫字、計算能力的培養,中等階段則著重五門學科,即英文、數學、科學、歷史、外語。這派不同於永恆主義的是,它並非崇尚過去的知識、價值;相反的,它更強調對眼前現象的關注。   

此派的代表學者包括巴格萊(William Bagley)、貝斯達(Arthur Bestor)、銳克渥爾(Admiral Hyman Rickover)等人,他們對於一些成本需求較大的副科,如藝術、音樂、建築等,抱持保留的態度;他們認為學生的心靈就好比吸收知識的海綿,提供他們相同的教材是必要的,至於吸收多少則端視學生的能力;嚴格的訓練、大量的作業和嚴謹的研究態度是必須的;教師不只是學科專家、學習楷模,更是教室的主導人物;標準的設定與個人的辛勤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學生才能通曉一些必備的知能以為成人生活作預備。   

美國到了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教育標準的日漸低落,促使此學派的主張更受到人們的注意,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方案的廣泛實施也扮演了推波助瀾的效果,諸如年級標準的建立、學術科目在高中大學的獨領風騷、媒體與壓力團體對教育品質的不滿、〔危機中的國家〕(A Nation at Risk)報告的公布、「回歸基本」(Back to the Basics)和追求卓越運動等因素,均與此學派強調學術及認知思考的論點有著密切的關係。

參考資料: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