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師為能掌控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安排ㄇ字型學生座位,上課時採異質分組,進行小組討論與學習。除課本內容外,劉老師還編製許多加深加廣的教材,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與課後複習。請問,劉老師的教學較偏向何種教育理念?
(A)精熟學習 (B)協同教學
(C)學習共同體 (D)生命共同體
答案為 (C)
註解:
學習共同體
指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繫。
理論分析
對學習共同體的組織學分析。學習共同體是以班級授課制為形式的基層學習組織,是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任務和形式而加以編製的。
其特徵有:
- 組織目的性。它以完成共同教學任務為目的。
- 組織系統性。組織的要素必須構成一定的結構層次。
- 組織有序性。表現為一是組活動的平衡性,權力分配和責任分工平衡。二是組織活動的協調性,經常協調各方面的關係,使組織成為有序狀態。三是組織活動的程式性,平時活動形成一定的格式,處理偶發事件積累起特定的反應方式。以上三性集中反映為組織的適應性。
對學習共同體的班級社會學分析。學習共同體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社會群體,是一個具有客觀必然性的“自在之物”。現代社會的要求決定著學習共同體的教育目標、課程、活動、交往方式和社會關係結構。
對學習共同體的教育學分析。學習共同體是屬於教育和管理的對象,是教師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規律運行的“為我之物”,但又蘊涵著由“對象”轉化為主體的可能性,教師必須引導其自我教育、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
對學習共同體的教育社會心理學分析。學習共同體不僅是班級授課制的基層教育組織,而且是與社會文化相貫通,以學生亞文化為特徵的現代社會群體,以教學活動方式為主要特徵的共同活動的主體,以直接交往為特徵的人際關係系統。它是從“自在之物”(客觀存在的社會群體),通過“為我之物”(按教育目的建立的教育客體)的中介發展而成的“自為之物”(自我教育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