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老師在設計八年級人權教育融入相關學習領域的課程時,將期望學生所要學習的 人權教育理論與實務內容,與其所任教學習領域既有的認知、情意、技能等內涵組織在一起。此種作法符合課程組織的哪一規準?
(A)繼續性 (B)程序性 (C)統整性 (D)聯結性
答案為 (C)
註解:
- 繼續性(Continuity):繼續性是讓幼兒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學習領域、或不同的教學活動中,有重複練習的機會,以加深其印象並擴展其學習經驗【螺旋式課程】。
- 順序性(Sequence):幼兒的學習經驗是建立在舊經驗之上,其教材的安排主要是以舊有的學習經驗為基礎,慢慢的增加深度及廣度,也就是在同一個主題做更廣泛的延伸。
- 統整性(Integration):打破各科的界限,使各領域彼此連結,讓幼兒獲得完整而非零碎片段的學習經驗,藉此增加學習的意義及活用性。以撕紙遊戲為例,教師可提供各種不同的紙讓幼兒自由撕扯,比較撕紙聲、觀察自己的紙撕成什麼形狀(數學領域),數一數撕了幾張(數學領域),活動過後的剩紙揉成紙團進行丟紙團的活動(遊戲體能領域)。
- 銜接性(Articulation):銜接性也稱為關聯性。亦即「各層面交互連結」,其涵義就是教師在設計、編擬教材時,如能掌握繼續性、順序性及統整性三大原則,也就同時符合銜接性的要求。
- 均衡性(Balance):教材的均衡就是要能兼顧幼兒的一般需求及特殊需求(共同需求及個別需求),也就是重視各學習領域的內容、配合幼兒的能力發展、符合幼兒的興趣,提供幼兒多樣化的選擇,讓幼兒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