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老師使用兩極化的形容詞來測量學生對某一事物或概念的知覺,以了解學生的情感反應。這屬於哪一種評量方法?
(A)Q技術 (B)強迫選擇法 (C)語意差別法 (D)投射測驗法
答案為 (C)
註解:
Q技術
此種技術為司蒂芬森(Stephenson)於一九五三年所創,主要為評量自我觀念或其他情感變項。
研究者首先根據研究的目的與需要,設計一些描述行為特質的詞句如「快樂的」、「努力的」等。再將這些詞句分別各寫在一張卡片上,卡片的數目最好是介於六十張至九十張之間。
Q分類的實施,是請受試者或了解受試者的其他人,依據這些卡片上詞句符合自己或受試者的程度,做若干等級的分類,其等級從非常符合(同意)到非常不符合(同意),通常以九至十一個等級為宜。
受試者依據常態分配,在每一等級放入適當數目的卡片。例如在九個等級時 ,可根據常態分配的標準九(stanine),依次為百分之四,百分之七,百分之十二,百分之十七,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十七,百分之十二,百分之七,百分之四分別投入卡片。
Q分類被用來研究個人的心理問題,受試者可以Q分類分析自己在不同情境,例如家庭、學校或其他社會情境中的狀況,也可以分析對所認識的人如父母、教師的看法。
在自我觀念研究方面,Q分類可用來分析受試者自己認為的真實我(real self),他認為別人對他的看法(社會我,social self)及他的理想我(ideal self)。
Q分類可用來研究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個人自我觀念改進的情形,在治療之後,個人自我觀念應會變得比較積極或接近個人的理想我。
強迫選擇法
在施測人格或興趣測驗時,要求受試者填答的一種方式。
在此種測驗中,呈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這些句子可能讓受試者感覺都是好的或都是不好的,例如:(1)我喜歡與別人談論有關自己的種種;(2)我喜歡為達成自己設定的某些目標而奮力工作。
受試者在填答峙,必須選擇其中一個作答,即使不完全同意,也必須勉強選定一個,否則即當廢卷處理。
強迫選擇技術的目的在控制受試者的反應心向(response sets),以免受試者朝社會期許(social desirability)的方向作答,而扭曲了測驗的結果。
語意分析法
奧斯古德(C.E. Osgood)所創,將兩個相對的形容詞如「好/壞」、「強壯/軟弱」、「被動/主動」放在一個量尺的兩端,而將其間分為七個等級,然欲用若干這樣的量尺去評量某些概念的語意。概念所指者,可以是具體的人、事或物,如「你的鄰居」、「你的老師」、「金錢」,或是抽象的事物如「聯合招生」、「男女合校」等。
奧斯古德將語意分析所得的資料加以因素分析,認定語意分析主要包括三個因素,即評價(evaluation)、力量(potency)和行動(activity)。在實際應用時,可因研究目的而選定所要包括的因素數目,可以包括一個,也可以同時包含三個。
但是習慣上,每一因素應採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量尺。語意分析法可應用在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及文化比較研究上。其實施步驟甚為簡單,即使是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亦不難了解其做法。
投射技術
提供一種模糊、曖昧或模稜兩可的刺激,使受試者可以做出各種可能的反應。
其基本假設為刺激愈模糊,受試者的自我防衛愈低。因為他們無法知道其反應會被做成什麼樣的解釋。受試者會把他們獨特的思考過程、需求、焦慮和衝突投射到測驗情境中,尤其是那種隱蔽的、潛在的或無意識的人格層面。
投射技術起源於臨床治療的情境,主要是臨床心理學家的工具,一般的教師通常不會直接使用。理論上來說,大部分的投射技術受到心理分析觀念的影響。最有名的投射測驗是〔羅霞克墨漬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和〔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此二者均屬人格測驗。不過投射技術不只用在感情、動機和人際特質上,也可用在某些認知層面,例如獨創性、問題解決方式,甚至智力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