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一位社會學者曾將社會比擬為有機體,為了適應環境而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的演化過程?
(A)馬克思(K. Marx) (B)孔德(A. Comte) (C)韋伯(M. Weber) (D)斯賓賽(H. Spencer)
答案為 (D)
註解:
孔德
法國著名的實徵哲學思想家和社會學家。孔德畢業於法國巴黎綜技學校(Polytechnic School),並未進過大學。年二十二歲時,即追隨法國當時著名的社會學者聖西蒙(C.H. Comte de Saint Simon, 1760~1825)研習社會學,並開展社會運動。一八三二年至一八五二年間,孔德返回綜技學校擔任教授數學的工作;一八三九年至一八四二年間,致力撰寫〔實徵哲學教程〕(Coursde philosophie positive);一八五一年至一八五四年,著論〔實徵政治體系〕(Systéme de politique positive)。
孔德的思想可以從三方面加以討論:
知識演進說
孔德的哲學見解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將人類知識演進,區分為三個明顯的階段。
- 神學知識階段:由於人類知識有限,求知方法過於主觀,因而對一切自然現象及人所經驗的事象,都歸諸於超越的勢力「神」來解釋。
- 形上學知識階段:隨著人類知識的演進及求取知識的思維方式的改變,人們以抽象的力量,不甚具體的概念,如本質等,作為解釋各種現象的依據,其所形成的知識,自然沒有普及性。
- 實徵知識階段:此階段人們所獲得的知識是來自於以一般通則之對現象及行動所作的解釋,是就現象本身所觀察的行為,作一解釋。
社會有機說
孔德主張社會有如一個有機體,而個人如同有機體組織中的細胞,與有機體共生共存;社會中的政府組織,如同有機體個人的神經中樞。整個人類集體生活的研究,即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見解
孔德對於教育之有助於社會的進步,抱持了莫大的希望。社會的進步端賴於有機的個體及健全的社會組織,如家庭、社會團體、政府、教會等的良性結合。社會的進化則需要科學文化作為其應用的工具。
孔德在個人教育歷程的開展上,強調個人認知及知識的演進,需要依照民族知識演進的三個階段進行。具體而言,他覺得個人從教學所獲得的知識,應從有關數學,即算術、幾何、代數等開始,進而至天文、物理、化學、生物、生理以至於社會學知識。這是因為他相信社會學的知識,可以涵蓋前述各類知識的關係。其次,在教育見解上,孔德重視普及教育的實現;個人的教育,不應由於貧富或貴賤而有差異。他並主張有效的教育,應配合社會組織中各個有機體單位的需求;教學方法,則應具備實徵性,因為實徵性的知識,有助於個人知識的豐足,及社會效率的提升。
孔德是最先提出「社會學」(Sociology)名詞之學者,然而其社會學之內容卻與現今普遍認知之社會學頗有差異。基本上他認為研究社會現象應該如同研究數學、天文學及物理學一般採用科學方法,所以他的社會學只是「社會物理學」(social physics)。法國學者阿洪(R. Aron)在〔社會學主要思潮〕(Les étapes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中指出,孔德的社會學是一門縱觀歷史的科學,它要確定的不僅是曾經存在過的及目前存在的東西,而且從決定論的必然意義上來說,它應當確定將會存在的東西。
孔德將社會學分為社會靜態學(social statics)與社會動力學(social dynamics)。前者在研究既成之社會結構;後者則著重社會之發展與變遷,後者尤其重要。由此導引出他的社會進化理論-三階段律(Law of the Three Stages)。人類知識之發展由信仰超自然及神祉的「神學的階段」(Theological Stage)進展到信仰抽象力量(如自然)之「形上學階段」(Metaphysical Stage),再進步到「實徵的階段」(Positivistic Stage),以科學的方法掌握現象間真正的原因。
孔德的學說經由彌爾(J.S. Mill, 1806~1873)的介紹而傳人英語世界,實徵哲學對當時英國盛行之個人主義頗有牽制作用。至於其對後世社會學理論之影響,美國學者芮茲(G. Ritzer)在〔社會學理論〕(Sociological Theory)中指出,由於孔德強調社會之體系特徵,即社會各要素間之聯結,對後來之結構功能論尤有影響。雖然孔德自身未能為社會學建立一套完整之理論,其發軔社會學研究之功勞卻也影響深遠。
韋伯(M. Weber)
是德國著名古典社會學家,與馬克斯(Karl Marx)及涂爾幹(E. Durkheim)並稱為三大古典社會學家。
他界定社會學為:對社會行動作「解釋性理解」(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以說明其因果關係的科學。
強調社會學家對社會行動提出因果解釋時,必須探究依附於這些行動的主觀意義;其研究途徑採「理解」的方法,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別。
為了「理解」人類的社會行動,韋伯提出「理想類型」(ideal type)的建立。這是一種觀念的結構,根據事實觀察得來的特點加以強調後形成。因此,理想類型是純粹理念的,不一定完全符合現實但亦非假想,仍有具體的事實為基礎。可見理想類型是一種經驗事實的理想化,經組合所形成之統整而獨立的型態,可作為科學觀察及比較分析之用。韋伯即以此方式提出其 「科層體制」(bureaucracy)及權威來源的三種形態,含傳統、人格感召(charismatic)及法理的(legal-rational)三種權威。
斯賓塞
古典教育社會學思想中,以「有機比擬論」(organic analogy)與文化進化論(cultural evolution)稱著的英國社會學者斯賓塞(H. Spencer, 1820~1903)較有名的著作包括〔社會靜學〕(Social Statics)、〔綜合哲學〕(Synthetic Philosophy)、〔社會學研究〕(The Study of Sociology)及〔教育論〕(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等書。
在社會學理論的建構方面,斯賓塞採借達爾文(C. Darwin)的進化論觀點及「最適者生存」概念來分析人類社會。依其看法,社會與生物有機體有下列五點相似之處:
- 社會與生物有機體相似,均歷經由小而大的成長過程
- 隨著體積的增長,社會與生物有機體之結構亦均日趨複雜
- 隨著結構的漸趨複雜,其功能亦逐漸分化
- 組成社會的各部分因功能的特殊化而趨於獨立
- 社會全體的生命長於部分的生命
換言之,斯賓塞認為社會是一個各部門相互關聯且各具功能的組織系統,而社會的進化是一個漸進與累積的過程,組成社會的各個部分會逐漸分化、獨立;但社會並非個人的總合,像有機體一般,是個具有生命與活力的組織。如社會中的分配體系,就像動物的循環系統;社會中的生產體系,像動物的給養系統;社會中的制約體系,像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
斯賓塞又指出,人類社會與生物有機體還有下述的差異:
- 社會不同於有機體,並無外表固定的形狀,而且各單位並不形成一連結的整體,各部分的組成較為鬆懈而分散
- 社會的各部分並未固著於整體上的某一特定部位
- 在有機體中,意識係集中於某一要樞部位,但在社會中,意識卻散布於全體各部位(指各個人)
- 有機體內各器官是為整體的功能而存在,但在社會中,整體是為個人的利益而存在。
斯賓塞在〔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一文中更指出,社會中有許多人之所以求取知識,並不是為了追求知識真正的價值,而是為了獲得外表華麗的裝飾;這種浮誇不實的教育是不可取的。
教育的真正目的,應在為人們未來完美的生活預作準備。又認為人類生活中有五種重要的活動,按其重要性排列依序為:
- 與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直接有關的活動
- 與自我保存間接有關的活動
- 與養育(rearing)和教育(discipline)子女有關的活動
- 與社會及政治關係維持有關的活動
- 其他各類能夠提升或滿足品味及感覺的休閒與娛樂活動
人若能在此五方面的活動獲得均衡和諧發展,便是完美的生活。而為了要使人能夠獲得完美的生活,教育的內容也應以此五種活動的均衡發展為前提。因此斯賓塞主張,教育的目的,首在於使人們能為其直接的自我保存預作準備;其次,即要使人能為其間接的自我保存預作準備;然後要使人能為其未來的父母角色(parenthood)預作準備,為其能成為社會良好的公民(citizenship)預作準備,及為其將來生活之改善或精緻化(refinements of life)預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