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齡兒童,會依她的「學步兒」弟弟的語言能力來調整自己所說的話,這是因為該兒童已經注意到語言組成四要素中的哪一個要素?
(A)語音(phonology) (B)語意(semantics) (C)語法(syntax) (D)語用(pragmatics)
答案為 (D)
註解:
語言包含五個領域:語音、語形、語法、語意和語用。
語音方面的問題:
有些兒童因為音調、強度或共鳴有問題,所發出的聲音使聽者感到不舒服或刺耳。
語形方面的問題:
有些兒童能夠用正確的語句、語彙以表達適合年齡的思想,但是不能使用被接納的語形規則,例如:6看成9,b看成d。
語法方面的問題:
有些兒童在處理複雜句型的結構上,或在超過一個句子以上的句型等,有顯著的困難。
語意方面的問題:
語意的困難可能包括語意、生詞、片語與子句的關係,及比喻性語言的理解或表達的困難。
語用方面的問題:
有些兒童在使用語言及溝通方式以適應聽者或人際關係的需求上有困難。
語意
語意是指語言最常代表的涵義,可以是一個字、一個人、一個詞或一句話。幼兒的語意常常會出現過度延伸,(就算看到不同的人都會稱為父親);會延伸不足,(幼兒所說的鞋子可能僅是指平常最常穿的拖鞋而已,但並不包括其他種類的鞋類)現象(王佩玲,2001)。幼兒早期的語言知識亦可能影響到他的思想(蘇建文等,1991),語意雖然表達的意義有限制,但是幼兒語言發展的潛能,和重要性是不用懷疑的;我們可以在對話時提供具體的實物給看,進而引導幼兒說出物品的名稱及特色。
語法
語法就是語言的結構,也是指將字、詞組織成有意義的句子,主詞、動詞及受詞都有一定規則與順序,兒童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這些規則(賴保禎等,1993);根據布郎(Brown,1973)研究分析,幼兒大約逾二十一個月開始會出現一個詞的語法,三十個月以後才開始使用超過兩個字的句子。
語音
指語言所發出的聲音,也是語言最原始的訊號,具有特別的結構,不同語言會有不同的語音。幼兒在八至十二個月左右會開始發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聲音(王佩玲,2001),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已經可以會開始使用不同的聲調來表達訊息,但還是必須學會基本的發音,才可以完整的掌握正確的發音技巧。
語形
指語言的聲音和符號,幼兒以不同的聲音來表達與辨別語言的意義和特徵,對於意思的傳達和訊息的接收有很大的幫助(蘇建文等,1991)。
語用
能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及情境中適當的使用語言,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這就是語用,換句話說,就是與他人溝通的技巧(王佩玲,2001)。從以上幼兒發展的理論來說,嬰兒可以在兩歲左右就會聆聽同伴們的對話,三歲以上就可以慢慢地了解在不同和場所和對象說話,四歲以上就可以和他人做簡單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