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小五年級學生家長建議老師在課堂中加強道德議題的教學,將學生道德發展提升至「後習俗道德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假如你是該老師,根據柯柏格(L. Kohlberg)道德發展理論,應該怎麼對家長說明才正確?
(A)學生上了國中,才能達到「後習俗道德期」
(B)五年級學生很難達到「後習俗道德期」的水準
(C)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宜遵循自律而後他律的原則
(D)研究顯示,大部分學生在五年級已進入「後習俗道德期」
答案為 (B)
註解:
柯爾伯格(郭爾堡)道德發展論(三層次六階段)
道德成規前期:學前幼稚園到小學中低年級
第一階段:重懲罰與服從(避罰服從取向)
此期幼兒尚缺乏是非善惡觀念,只為避免懲罰而服從規範
如幼兒認為故事中海因茲偷藥不對,是因會受到處罰
行為好壞係依行為結果來評定,而不考量其動機
第二階段:重手段與互惠(相對功利取向)
或稱個人主義傾向、互惠主義傾向
此期兒童已不再把規則視為絕對的、固定不變的,意識到任何問題都是多方面的,惟均以滿足自我為主
此時兒童的行為均為求得酬賞而服從規範
9歲以下兒童及犯罪者的道德認知都僅停留在此功利主義時期。
道德成規期:小學中年級以上至青年期
第三階段:重和諧與順從(好孩子取向)
此時幼兒為獲取接納與讚賞而遵守規範
能表現出善意,符合他人期望,故又稱好孩子取向。
第四階段:重制度與權威(法律與秩序取向)
為遵守規則,避免觸法犯罪而遵守規範
個人具有盡責、尊重權威和為道德制度及秩序普遍維護的導向。
道德成規後期:青年期以後。
第五階段:重公約與法理(社會契約取向)
為維護社區利益,促進社會福祉而遵守規範
此時兒童認為應以民主方式決定眾人之事,並重視法令規章制度過程的合理性。
第六階段:重公約與法理(宇宙倫理原則的取向)
為追求正義公理,避免良心苛責而遵守規範
此時兒童認為只要是正當之事,均可附諸實踐,並對人類的生命、平等和尊敬具有至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