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評量手冊] 01A-2-選-58

下列哪一位美國心理學者的教育主張較接近塑造隱喻的教育觀?

(A)皮亞傑(J. Piaget)

(B)華生(J. B. Watson)

(C)馬斯洛(A. Maslow)

(D)羅傑斯(C. Rogers)

答案為 (B)

註解:

華生(J. B. Watson

行為主義

華生在十六歲進入佛曼大學,當時他對哲學,特別是杜威(J. Dewey)的哲學之興趣遠超過心理學。

所以進入芝加哥大學,追隨杜威研習哲學;後來發現杜威思想未盡周全,故漸對哲學失去憧憬,但仍維持哲學為副修。

由於當時的哲學包括心理學在內,因此他也有機會接觸到安傑爾(James R. Angell),並受其薰陶而對選擇心理學為職業生涯感到興趣。

他對動物心理學的興趣係受到美國心理學家摩根(Lloyd Morgan)與桑代克(Edward Z. Thorndike)的啟發。

當時美國心理學界尚未知悉巴夫洛夫(I.P. Pavlov)的實驗,直至一九○九年,另一位蘇聯人貝克特瑞夫(Vladimir M. Bekhterev)所出版的〔客觀心理學〕(Objective Psychology),始將制約的觀念介紹給美國。

華生成為最積極支持巴夫洛夫與貝克特瑞夫的反射論的人,並利用制約反應的觀念來解釋學習與行為形成;他認為肌肉感覺是小老鼠學習歷程中最重要的條件。   

華生主張心理學的目的應該是在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而不是意識,因此他反對以內省法研究人類心靈。

真正的科學證據是藉著動物或人類受到刺激,然後客觀的記錄所引發的反應或行為

華生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期間,進行他最重要的心理學研究,因為應聘為實驗室主任,也就在實驗室裡設置動物研究部門。

羅傑斯(C. Rogers)

人本學派

個人(案主)中心治療

從理論的確立到日後發展有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非指導治療時期(1940~1950)

羅吉斯提出「非指導」(non-directive)的觀念,闡明與傳統的「指導式諮商」有何不同,治療目標注重認知來談者所表明的感情,使其明朗化(clarifying)

強調對於來談者不做強迫的解釋

第二階段 來談者中心治療時期(1950~1957)

其特徵為重視來談者的現象世界(phenomenological world),來談者中心意指把治療的焦點放在來談者內在參照架構(in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羅氏提出其獨特的人格理論,重視諮商員的態度(attitude),與過去強調諮商員的技巧(technique)者迥異其趣。

第三階段 經驗心理治療時期(1957~1967)

此時期羅氏提出諮商員的治療條件,即

  • 同理的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
  • 無條件積極的尊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 一致性(congruence)或真誠(genuineness)
第四階段 個人中心治療階段(1967迄今)

這個時期的特徵是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的實踐,各種社會問題的推展。   

個人中心治療的基本原理:

  • 人的本質:人有能力去體驗自己的心理不良適應;人有朝向心理適應的能力;這些能力在雙方關係是一致的,無條件的尊重同理心的了解之下更容易發揮
  • 人格轉變的條件:兩個人具有心理的接觸;來談者是在不一致的狀態,處在焦慮情況下;治療者是一致的、統整的;治療者對來談者是無條件的,積極尊重;治療者對來談者有同理心的了解;
  • 人格理論:羅吉斯人格理論的核心是經驗(experience)、自我結構(Self-structure)及自我概念(concept of self)。

參考資料: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