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檢定模擬試題] 國小-1-選-17

北山國小希望透過評鑑瞭解校本課程發展的目標與實際運作間的落差,以作為課程改進的依據。下列哪一種評鑑模式較能符合該校所需?
(A)感應模式(responsive model)
(B)差距模式(discrepancy model)
(C)認可模式(accreditation model)
(D)鑑賞模式(connoisseurship model)

答案為 (B)

註解:

感應模式

教育評鑑如符合以下三種情況,即屬於感應性評鑑︰

  • 以方案活動為導向的成分多於以方案意圖為導向的成分
  • 在於反應有關人士需求的資訊
  • 提出不同的價值觀,攸關方案報告的成敗者。

強調教育的問題(issues),而非目標或假設
對於問題的確認特別敏感。
感應式評鑑注重觀察、討論、協商,關心問題的發掘,導向新的觀察、討論,所以評鑑的問題是在過程中逐漸出現的
基本假定:教學問題的解決,最可能由直接經驗此一問題的人達成,那就是學生教師及觀察者,當然他們需要有人協助。
課程評鑑應兼具描述和判斷的成分,並蒐集先在因素、過程因素或交流因素、以及結果因素的資料
蒐集描述計畫者所欲實施的「意圖」的資料;蒐集實際發生現象的「觀察」的資料,與前者比較其一致性與符合性

分析「意圖」中先在因素、交流因素與結果因素之間的邏輯關聯性與實證關聯性

評鑑者要注意溝通的語言,唯有採取人們吸收及理解資料的自然方法,評鑑結果才可能受到利用。感應式評鑑必須符合三個規準:

  • 直接針對課程方案內的活動來評鑑。
  • 符合評鑑所要服務的對象資料的要求。
  • 在評鑑報告中呈現各種不同的價值觀。

差距模式(做決定模式、過程評鑑、差異評鑑模式)

強調達成的目標有5階段,過第1階段才能到第2階段,比較兩階段的差異以決定繼續與否。

五個階段:

  • 設計
  • 裝置(準備)
  • 過程
  • 產出
  • 成本效益分析(或方案比較)
  • 前四個階段評鑑者都要找出標準和方案的差距。

步驟:

  • 界定方案的標準
  • 決定方案某部份的表現與控制該方案此一部分的標準之間,是否有差異存在
  • 利用差異的資訊,改變表現或變更方案的標準

旨在比較「應然」(課程方案標準)和「實然」 (方案實施時的現象)之間的差距,作為課程改進的依據

所指的標準就是課程方案的性質,共包含三種成分:

  • 方案的目標(預期結果)
  • 實現目標所需人員、媒體、設備(先在因素)先在因素
  • 為達成目標,師生需要從事的活動(過程)

認可模式

性質:自主性評量
特色:訂定課程最低標準,由學校自主運作,九年一貫課程以及學校本位課程即採取此模式。

步驟:

  • 目前課程的自評
  • 專家訪視,查核學校自評報告
  • 認可協會判定是否合格,並訂定時程改進

鑑賞模式:

強調的評鑑。以批判、宣露、鑑定進行評鑑,將課程評鑑視為一種藝術品或是美學作品的評鑑

參考資料: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