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思想建立在他的心理學之中心性三分說的基礎上。
他認為心性有上中下三層:
上層—「理性」(reason)部分:
如人身之頭部。是睿智、思考、判斷的所在。
「推理」行動。
以「智慧」(wisdom)為其宗旨
中層—「意性」(spirited)部分:
如人身之胸部。是「情」的發動所。
出現各種「意志」行為。
應該以「勇敢」(courage)之德為效標。
下層—「欲望」(appetitive)部分:
如人身之腹部相同。餓了想吃,渴了想喝。
進行各種「欲求」(desires)。
應該以「節制」(temperance)為其「德」。
以上三者各發揮其所應發揮之功能,如此才屬最完美無缺。
不過在價值層次上,三者有高下之分:
- 「欲性」最低,應接受最高層理性的節制。
- 「意性」居次。
- 「理性」是最高主宰。
柏拉圖以礦物價值來形容這三層心性的人:
- 「欲性」之人是鐵做的。
- 「意性」之人是銀做的。
- 「理性」之人是金做的。
金的價位最高。鐵的「量」雖然多,但是「質」卻最差。
對應上述心性三分說,柏拉圖也將社會組織成員分為三類:
- 「欲性」層的人民應該從事農工商等生產技藝的職業。
- 「意性」層的人民應該從事軍官或士兵,負有保家衛國之責。
- 「理性」層的人民應該擔任統治者。
所謂理性,就是追求知識與探索真理的能力。
知識種類甚多,最具價值與最完美的就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只有哲學家以其高瞻遠矚的智慧靈光來引領眾人從黑暗步向光明,指出一條正確的正義大道,則人間天堂就早日降臨。
政治是一種「權力」(power),哲學是一種「知識」(knowledge),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權力」(knowledge is power),就是柏拉圖「哲學家當國王」這句話的最佳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