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後建造的電腦大多遵循著馮紐曼模型
雖然電腦變得更快、更小、更便宜
但這個原則仍然一樣
- 第一代(1950~1959年)
- 商業電腦的興起
- 電腦被關在房間裡
只有操作員或電腦科學家能夠使用
- 電腦很笨重
- 使用真空管作為電子開關
- 只有大的組織機構才能負擔的起
- 第二代(1959~1965年)
- 使用電晶體取代真空管
- 電腦尺寸縮小以及價格下降
- 中小型機構也能負擔的起
- 兩種高階的程式語言FORTRAN和COBOL被發明出來
撰寫程式變得比較容易
將撰寫程式的工作和電腦運算分開來
- 第三代(1965~1975年)
- 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的發明(電晶體、接頭及其他單元整合至單一晶片上)
- 降低電腦成本以及尺寸
迷你電腦出現在市場上
- 套裝軟體變得流行
公司能夠買需要的套裝軟體來取代自己撰寫程式
軟體工業於是產生
- 第四代(1975~1985年)
- 出現微電腦(microcomputers)
- 第一部桌上型電腦Altair8800在1975年誕生
- 整個電腦子系統整合到單一的電路板上
- 電腦網路興起
- 第五代(1985年至今)
- 見證桌上型和掌上型電腦的出現
- 次級記憶體的改善(CD-ROM、DVD)
- 多媒體使用
- 虛擬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