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齊 裴斯塔洛齊(Pestalozzi, Johann Heinrich)

裴斯泰洛齊(1746~1827)為瑞士教育改革家,貧民子弟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及教育實驗家。裴斯泰洛齊生於蘇黎世(Zurich),父親為一外科醫生。裴斯泰洛齊五歲時,父親過世,整個家庭生活即由其母親一肩挑起。裴斯泰洛齊受母親及女佣的照顧及教養,自小即對母親敬愛有加,景仰備至。最初裴斯泰洛齊曾經學習神學,打算做一名神職人員,其後學習過法律,當過農人,然而這些職業都不能迎合他的志趣。最後以經辦學校,致力於教育著作的撰寫,作為他改善社會、拯救貧苦兒童、發揚新教育理論的事業

裴斯泰洛齊是一位從教育實際活動經驗中,發展個人教育理論的學者。雖然他受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教育思想的影響不小,不過,在他多年的實際教學經驗中,也發展出不少頗受當時學者所重視的教育見解。一七九九年,他在史坦茲(Stanz)創設孤兒們的學校,教導兒童生活知能;一八○○年至一八○四年,在柏格得福(Burgdorf)設立學校,探討教學原理;一八○五年至一八二五年在伊弗頓(Yverdon)建立學校,實驗他個人發展出來的教育理論,該校遂成為當時歐洲頗具吸引力的教育聖地。十九世紀後期,著名的幼稚教育家福祿貝爾(F.W.A. Froebel, 1782~1852)、教育科學化的推動者赫爾巴特(Johann F. Herbart, 1776~1841)均曾親聆裴氏的教學。裴氏深信兒童初期的教育,有賴家庭中母親的教誨,因而對母親在兒童教育實施上所扮演的角色至為看重。裴氏認識到兒童各具特質,其個別差異,教育上必須予以注意。裴氏認為兒童編班時,可以以兒童的能力作為編班的一種依據,而不必完全以兒童的年齡為之。裴氏注意到教師的教學成效必須留意到與學生心理成長的過程相對應學生應該學習如何思考,如何由觀察而至於理解,而後形成清晰明白的觀念。他相信教育有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現實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在學習理論上,他強調由類似而至於新穎;任何學習都應伴隨著實際的操作;學習活動須與個人的情緒反應相結合;兒童的學習活動應該與他心智的發展歷程相配合。他強調兒童除了學習讀、寫、算之外,尚要學習繪畫、唱歌、體操、做模型、收集物品、製作地圖、郊遊等,因而經驗成了學習的基礎

裴斯泰洛齊著名的教育論著計有:〔隱士的黃昏〕(The Evening Hour of a Hermit, 1780)、〔賢伉儷〕(Leonard & Gertrude, 1781~1787)、〔我對人類發展途徑的探究〕(My Inquiry into the Course of N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1797)、〔天鵝之歌〕(Swan Song, 1826)、〔葛楚德如何教導其子女〕(How Gertrude Teaches Her Children, 1801)。

參考資料: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379/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