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組織 課程設計(Curriculum Organization)

課程組織是指學習內容、活動與經驗經過選擇之後,還要有效地加以組織,才能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把課程要素,即概念、原則、原理、技能、價值等,做為組織的要素,而把學習內容、活動與經驗有效地予以安排。

有效的課程組織必須符合順序性繼續性統整性銜接性範圍和均衡的規準。組織課程也必須秉持垂直組織和水平組織的原則。從事垂直組織時,要注意順序性繼續性,從事水平組織時,則要注意統整性水平銜接

課程組織的方法分為論理組織法與心理組織法。論理組織法依照教材本身的邏輯順序,做有系統的排列組織。論理組織法保持了學科的結構體系,而不考慮教材的難易和學生的需要。心理組織法以兒童的經驗為出發點來組織教材,然後逐漸擴大範圍,使教材適合兒童的能力和興趣,而不顧及教材本身的邏輯系統。

課程組織有其結構要素(structural elements),泰勒(Ralph Tyler)將結構要素分成三個層次。最高層次是組織型態或課程類型,如科目課程、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活動課程。中間層次的組織結構就是把課程區分為許多領域或科目,如小學和中學數學可分為算術、代數、幾何、三角。最低層次的組織結構即是科目中的單元或課,以及各單元及各課中所包含的目標、概念、原則、技能等。

原則

  • 繼續性 垂直銜接:讓幼兒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學習領域、或不同的教學活動中,有重複練習的機會,以加深其印象並擴展其學習經驗。 例:螺旋式課程。
  • 順序性 程序性:幼兒的學習經驗是建立在舊經驗之上,其教材的安排主要是以舊有的學習經驗為基礎,慢慢的增加深度及廣度,也就是在同一個主題做更廣泛的延伸。由部分至整體、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
  • 統整性 銜接性 水平銜接 相關性打破各科的界限,使各領域彼此連結,讓幼兒獲得完整而非零碎片段的學習經驗,藉此增加學習的意義及活用性。各種不同的學習經驗與課程內容之間,建立適當的關聯,以統合分科所造成的知識支離破碎的狀態,達到最大的學習累積效果。
  • 分化性:課程從合的角度是統整,分的角度即是分化。 例:學生能力已出現極大差別,即不適合實施共同及統整的課程(應能力分組)。
  • 銜接性 關聯性 連貫性(Articulation):「各層面交互連結」,其涵義就是教師在設計、編擬教材時,如能掌握繼續性、順序性及統整性三大原則,也就同時符合銜接性的要求
  • 平衡性 均衡性(Balance):教材的均衡就是要能兼顧幼兒的一般需求及特殊需求(共同需求及個別需求),也就是重視各學習領域的內容、配合幼兒的能力發展、符合幼兒的興趣,提供幼兒多樣化的選擇,讓幼兒各取所需。

參考資料: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