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甄試考古題] 106-中區縣市-39

有關杜威( J. Dewey )教育美學之敘述,何者正確

(A)持心理距離說,即欣賞主體與對象間頇保持適當心理距離

(B)創作與欣賞無關,欣賞者只需單純的辨識,無頇創作的作為

(C)美感是完整經驗的情感反應,不能引發美感的經驗,必然是不完整

(D)教學的藝術化必頇盡量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才能創造出來

答案為 (C)

註解:

心理距離說

是瑞士出生的英國美學家布羅洛(Edward Bullough, 1880~1934)所提出的美學主張;他在一九一二年〔心理距離作為藝術的因素與美感的原則〕(Psychical Distance as a Factor in Art and an Aesthetic Principle)一篇文章中,提出心理距離說的四個基本概念。

距離太過(over distance):即在觀賞者的主觀心理上,將藝術和現實人生相混淆,使人無法超脫現實利害,因感情衝動、情緒激動,無法克制而美感盡失

距離不及(under distance):即欣賞者並不理解藝術的內在涵義,或僅止於抽象化或普遍化的認識,以致無法產生切身之情,而將美感對象視為身外之物

距離的矛盾(the antinomy of distance):antinomy一字是邏輯用語,即「二律背反」之意。這是指在美感經驗產生時,欣賞者將感情投入對象,使距離盡量縮小,以免「距離不及」;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任距離消失,以免「距離太過」。故此時欣賞者與對象之間,一方面要有切身的主觀之情,另一方面又要維持非切身的適當距離,如此構成美感經驗上的二律背反。

距離的可變性(the variability of distance):心理距離是感情參與的程度,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因此會因人和因藝術媒材的種類而有異:

(1)心理距離因欣賞者的感受力和藝術修養不同而有異。對藝術感受力強的人,較不易距離不及;而藝術修養高的人,較不易距離太過。  

(2)心理距離因藝術媒材的種類不同而有異。綜合藝術如電影、戲劇與現實人生較接近,較易距離太過;純粹藝術如音樂、美術的作品,是由現實中抽離而成,較易距離不及。

心理距離說強調美感是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態度,並注重理智與情感的和諧,與美育所追求的目標一致,當可作為美育實施的理論基礎

實用主義美學

實用主義哲學家把客觀世界,歸於“經驗”,起源於十九世紀末期,發展於二十世紀初期,代表人物杜威曾對自然下過定義,認為是“人與環境互動的整體”,人與環境產生的任何經驗都有可能成為美感經驗。實用主義反對把主體經驗與客觀自然截然而分,因為唯心主義的錯誤,就是主體經驗取代了客體經驗,但是真實的世界,人仍需靠基礎的經驗來適應環境。二十世紀中葉與邏輯實證主義合流,發展出操作主義及邏輯經驗主義。

參考資料: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