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一位學者提出需求理論主張人有成尌、權力、親情三大需求,需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方向,因此也需要不同的激勵誘因?
(A)馬斯洛(Maslow)
(B)賀滋柏(Herzberg)
(C)麥克朗(McClelland)
(D)洛克(Locke)
答案為 (C)
註解:
雙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
也稱作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於1950年代末所提出。
1950年代末,赫茨伯格在匹茲堡進行研究發現:屬於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因素(例如:挑戰性的工作、認可、責任)使職工感到覺得滿意;屬於工作環境或工作關係方面的因素(例如,地位、工作安全感、薪水、福利)使職工感到覺得不滿意。前者被赫茨伯格稱作激勵因素(Motivational Factors),後者被稱作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
該理論認為:
- 產生激勵的因素:挑戰性工作、成就、增加工作責任、賞識。
- 不產生激勵的因素:工資、改善人際關係、良好的工作條件、地位、安全。
該理論認為:滿意的對立面不是不滿意,而是沒有滿意;不滿意的對立面不是滿意,而是沒有不滿意。 和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不同,赫茨伯格認為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並不會產生激勵效果,相反,其只會導致不滿意感的消失。
成就動機理論(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
是一個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大衛·麥克利蘭(David McClelland)和約翰·威廉·阿特金森(John William Atkinson)以默瑞(H.A.murrary)提出的成就需要的理論為基礎發展而成的理論。
大衛·麥克利蘭(David McClelland)的成就動機理論又稱三種需要理論(Three Needs Theory)。
人在不同程度上由以下三種需要來影響其行為:
- 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nAch):希望做得最好、爭取成功的需要。
- 權力需要(Need for power,nPow):不受他人控制、影響或控制他人的需要。
- 親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nAff):建立友好親密的人際關係的需要。
對以上三種需要分別施以不同的激勵措施:
- 成就需要者:及時給與其工作績效的明確反饋信息,使其了解自己是否有所進步;為其設立具有適度挑戰性的目標,避免為其設置特別容易或特別難的任務
- 權力需要者:設立具有競爭性和體現較高地位的工作場合和情境
- 親和需要者:設立合作而不是競爭的工作環境
約翰·威廉·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的合成傾向(Ta)=追求成功的傾向(Ts)-迴避失敗的傾向(T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