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檢定考古題] 94-國小-選-19

下列哪些教學設計符合「適性教學」的主要精神?

(1)探究教學  

(2)精熟學習        

(3)凱勒計畫  

(4)發現教學  

(A) (1)(2)    (B) (2)(3)    (C) (1)(3)    (D) (3)(4)

答案為 (B)

註解:

適性教學

適性教育(adaptive education)的一種措施,其基本的涵意是指應用不同的教學措施以配合一群體中個別學習者的能力、需要或興趣。   

適性教學的方式可追溯至孔子的因材施教西方蘇格拉底(Socrates)的詢問法

然而在正規學校中適性教學的具體實行則始於二十世紀初葉,如文納特卡制(Winnetka plan)、道爾頓制(the Dalton plan)等。自一九六○至一九九○年之間,由於教學心理學的興起,非常重視適性教學的研究,如性向處理互動模式(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 odel, ATI)、精熟學習(mastery learning)都是其中較著名的。   

一些教育心理研究者對適性教學提出不同的闡釋,較具代表性的釋義如「某種教學措施的決定,應根據學習前對學習者特殊性向的分析,如果先有某種區分學習者性向或能力的基準,則教學的措施始能成為配合學習者特殊性向的有力處方」(Cronbach & Snow, 1969);「根據學習者的性向決定每個學生所需的學習時間和精熟水準後,教師可針對教學變項、學習的機會及教學品質加以控制,則每個學生可達到先前設定的精熟水準之學習」(Bloom, 1976)。   

不同的適性教學措施往往以對比式的形式出現

鉅觀適性式(macroadaptive approach)

教師在學習前先依據學習者單一的或多重的性向將全班分為二至三組,然後引導各組學習者在不同的教學措施下進行學習

微觀適性式(microadaptive approach)

一種在學習進行中根據個別學習者的性向和其在學習中的表現而隨時調整教學處方,如電腦教學模式。   

如欲在一般的教室情境下有效實施適性教學模式,設計者需要涉及九個層面的工作:  

  • 開發和管理教學材料
  • 發展學生自己負責的能力
  • 診斷學生學習的需要
  • 教學(個別的、小組的或大班級的)
  • 交互式教學(對個別學生的指導、校正、增強和作業調整)
  • 追蹤學生的進步情形
  • 引起動機(鼓勵與回饋)
  • 設計教學計畫(團體的和個別的)
  • 檔案記錄

實施適性教學計畫通常需要變更傳統的教室空間的安排和教師責任,使在同一時間之下進行多樣的學習活動成為可能。

參考資料:

有疑問? 留個言吧!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